久雨望晴十月六日夜雷雨大作
十月天犹暖,浑如二月晴。
雷声兼雨势,春令已冬行。
稻穟多生耳,田家有叹声。
官仓须玉粒,早为挂铜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十月的天气依然暖和,就如同二月的晴天一样。雷声伴随着雨水,春天的节气已经在冬天里前行。稻田里的稻谷生出了穗子,农民们却发出了叹息的声音。官仓需要储存粮食,早早就要准备好征收的工作。
去完善
释义
1. 十月天犹暖:十月的天气依然暖和。
2. 浑如二月晴:简直像二月的晴朗天气一样。
3. 雷声兼雨势:打雷的声音伴随着雨势。
4. 春令已冬行:春天的时令已经延迟到了冬天。
5. 稻穟多生耳:稻谷的穗子生长得并不好。
6. 田家有叹声:农民们对此感到叹息。
7. 官仓须玉粒:官方仓库需要储备粮食。
8. 早为挂铜钲:提前准备好挂上铜锣来报时。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久雨望晴”为题,生动地描绘了农民在天气多变的情况下渴望丰收的心情。首联写十月温暖如春,表现出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颔联以春雷比喻严寒的冬天将要来临,呼应诗题中的“久雨”;颈联描述稻谷在雨中生长,田间的农民因担忧收成而叹气,表达了农民对风雨灾害的恐惧与忧虑;尾联则提醒官仓提前准备粮食,以保障农民的生计,体现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国家治理的关注。整首诗以丰富的意象、生动的描绘和深厚的同情,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久雨望晴》是南宋诗人舒邦佐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久雨天气的忧虑以及对晴天、阳光的热切期待。
在南宋时期,由于气候变迁、战争频繁等原因,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人们生活困苦。舒邦佐作为一位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人,他时刻关注着国家的时局和民众的生活状况。这首诗歌以久雨为主题,反映了当时百姓生活的困境以及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深关切。
在这段时间里,舒邦佐的人生经历也颇有些波折。他曾担任过一些地方官职,但由于对时政的不满和对百姓的同情,他辞去了官职,归隐田园。他的诗歌作品多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也正是他在这首《久雨望晴》中所表达的情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