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史同叔赴宫教
便催绛帐入王扉,肯落先公第二机。
一鹗未尝凭荐口,诸生今始识抠衣。
宽如北海何妨醉,清似西湖不解肥。
但得家声振金玉,万钉何必问腰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鼓励学子们进入学术殿堂,决意不落后人。
还未曾借助他人举荐,学生们现已熟悉请教老师。
宽容如北海一样,喜欢沉醉于知识;清明如西湖一样,未曾沾染世俗污浊。
只要家族名声能够发扬光大,万贯家财又何必计较呢。
去完善
释义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释宝昙为送别好友史同叔赴任宫教所作。诗中赞颂了史同叔的才华和品德,同时也表达了对其未来的期许和祝愿。
首句“便催绛帐入王扉”,形象地描绘了史同叔即将步入皇宫任教的场景。这里“绛帐”一词,源于汉代学者马融在绛色帐内讲学的典故,用以比喻儒学传授。而“王扉”则指代朝廷。
次句“肯落先公第二机”,提到了史同叔的父亲。这句的意思是,史同叔能够追随后人,而不落下风,彰显了其卓越的才华与品格。其中,“第二机”可能源自“大器晚成”这一成语,用以表达即使不是第一名,也有非凡成就的意思。
接下来的“一鹗未尝凭荐口,诸生今始识抠衣。”两句,反映了史同叔此前未曾借助他人推荐,凭借自身努力赢得众人认可的事实。同时,也展现了他在学术研究中的严谨态度和教诲后学的热忱之心。
接下来的“宽如北海何妨醉,清似西湖不解肥。”两句,分别用北海的广阔和西湖的清澈来比喻史同叔豁达的心态和不俗的品质。这两句意味着无论环境如何,他都能保持自己的独立个性和高尚品质。
最后一句“但得家声振金玉,万钉何必问腰围。”中,“家声振金玉”意味着家族声誉传遍天下,而“万钉”通常指代高官厚禄。这里诗人表达了希望史同叔在朝廷上取得显贵地位的愿望,但同时又提醒他要关注家族的荣誉和自己的品德修养,而不要过于追求权力和财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史同叔赴宫教》是宋代诗人释宝昙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宋宁宗时期(1195-1224年)。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内部党派纷争不断,政治斗争激烈。
史同叔作为当时的文人,因才学出众而受到朝廷的重视和选拔。在诗歌中,作者表达了对史同叔的赞扬和敬仰之情,同时也透露了对他即将赴任宫廷教育的担忧。这是因为在那个时代,宫廷教育往往被权臣所控制,文人学者在其中可能会受到排挤和打压。
然而,作者并没有过分渲染这种担忧,而是以一种乐观的态度来勉励史同叔。他希望史同叔能够坚守自己的信念,不为权臣所动摇,以弘扬儒家之道为己任。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爱和支持,同时也反映出当时文人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