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鱼词上苗相公
似龙鳞已足,唯是欠登门。日里腮犹湿,泥中目未昏。
乞锄防蚁穴,望水泻金盆。他日能为雨,公田报此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如同鳞片丰满的巨龙,只待踏出那一步。日间依然湿润的脸颊,泥土中的眼睛仍未昏暗。拿起锄头严防蚂蚁洞穴,期盼着清水的倾泻如金盆。未来能化为滋润大地的甘霖,以回报这片田园的深情厚谊。
去完善
释义
《旱鱼词上苗相公》:以“旱鱼”寓盼望下雨之意。这首诗歌颂了一位官员关心百姓民生的事迹,表达出对这位官员的感激之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旱鱼词上苗相公》描绘了干旱中的鱼儿渴望雨水的心情。诗歌首句“似龙鳞已足”暗示鱼儿的生存困境,看似完整的鳞片,实则因为缺水而虚弱。接着的“唯是欠登门”则是希望有雨露滋润,如同久旱逢甘霖般惊喜。接下来的“日里腮犹湿,泥中目未昏”则表现了鱼儿在艰难环境下的坚韧生存力,即使是泥土中也能够保持清醒的视力。
在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写道:“乞锄防蚁穴,望水泻金盆。” 这两句意味着鱼类需要仔细寻找水源以避免蚁类破坏,同时寄希望于水的恩赐。最后一句“他日能为雨,公田报此恩。”预示着未来将会迎来好时光,那时定当以春雨回馈大地和人类。
总体而言,这首诗将鱼的困苦与希望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在困境中忍耐、期待和努力求生的精神。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旱鱼词上苗相公》是唐代诗人姚鹄的作品,创作于公元859年。在这一年里,唐朝政权逐渐衰弱,宦官势力强大,朝政腐败。此时的姚鹄任昭州刺史,他深感民间疾苦,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姚鹄在任期间,一直致力于改善民生,减轻民众负担。然而,由于朝廷的腐败无能,他的努力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在这种背景下,姚鹄写下了这首《旱鱼词上苗相公》,以此来表达他对朝廷的不满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在这首诗中,姚鹄以旱鱼为喻,形象地描绘了当时民间的苦难生活。他呼吁朝廷能够关心民生,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百姓的困苦。然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姚鹄的这一愿望并没有得到实现。最终,他在失望与无奈中离开了官场,回归故里,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