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州献卢尚书
立事成功尽远图,一方独与万方殊。
藩臣皆竞师兵畧,相国今多揖庙谟。
礼乐政行凋弊俗,歌谣声彻帝王都。
即随凤诏归何处,祗是操持造化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实现事业的成功需要长远的规划,身处一隅却心系国家大局。
各地的官员都在努力提高自己的军事才能,宰相们则在朝廷上建言献策。
推行礼乐政策以改善社会风气,歌谣之声传遍京城。
随着圣旨下达,将要去往何处?只不过是在治国的大熔炉中发挥作用。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襄州:古地名,位于今湖北省襄阳市一带。
2. 卢尚书:指唐朝时期的一位名叫卢殷的尚书,具体生平不详。
3. 立事成功尽远图:形容在任上取得了显著的政绩。
4. 一方独与万方殊:这里指襄州的治理成效与别处不同,有独特之处。
5. 藩臣:古代分封诸侯国的君主,这里指地方官员。
6. 师兵畧:学习兵法策略。
7. 相国:宰相,这里指中央朝廷的高级官员。
8. 揖庙谟:向祖先祷告以求治国良策。
9. 礼乐:礼仪和音乐,这里指国家制度和教育。
10. 凋弊俗:贫穷落后的风俗习惯。
11. 帝王都:京城长安。
12. 凤诏:皇帝的诏书。
13. 祗是:仅仅是。
14. 操持:掌握、控制。
15. 造化炉:比喻天地间自然的化育能力。
去完善
赏析
襄州献卢尚书这首诗描绘了襄州地域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以“远图”一词道出了诗人对远方事物的渴望和理想。同时,诗人通过描述藩臣和相国的形象,传达出一方水土独与其他地区迥异的特点,更强调了地理差异所带来的丰富多样的人文风貌。在诗的第四句中,诗人借礼乐、歌谣等艺术形式展现了一地百姓的生活状态,显现出当地的繁荣和谐。最后两句则暗示诗人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命运追求,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整体来看,这首诗从地理、人文、历史等多维度展示了襄州的风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个区域的途径。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姚鹄的《襄州献卢尚书》创作于唐代。在创作这首诗时,姚鹄正处于其人生的转折点。他曾在科举考试中多次失败,但始终坚定信念,坚持不懈。在经历了一系列磨难后,姚鹄终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正值安史之乱后的贞元时期。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然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姚鹄以他的才华和努力,逐渐崭露头角。他不仅在文学上有所建树,还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