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徐先辈秋日游泾州南亭呈三二同年
多此欢情泛鹢舟,桂枝同折塞同游。
声喧岛上巢松鹤,影落杯中过水鸥。
送日暮钟交戍岭,呌云寒角动城楼。
酒酣笑语秋风里,谁道槐花更起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众多欢乐相聚在游船之上,一同分享桂树的果实和旅程的乐趣。
喧闹的声音来自岛上的巢居松鹤,而杯中之影映出过往的水鸥。
夕阳的钟声与戍楼的号角相互交织,在寒风中唤起城的记忆。
在这秋风里的欢声笑语中,谁能说槐花的飘落会带来忧愁?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泛鹢舟:即驾舟游赏。
2. 桂枝同折:折取桂枝。古人将得到新桂枝视为一种祥瑞。这里表示与朋友们共同度过美好时光。
3. 塞同游:一起在边塞游玩。
4. 岛上巢松鹤:指在岛上筑巢的松树和白鹤。
5. 影落杯中过水鸥:比喻倒影在水中,掠过杯子的水鸟。
6. 送日暮钟交戍岭:太阳即将落山,暮钟响起,戍楼间的钟声回荡在山间。
7. 呌云寒角动城楼:风吹角号的声音在城楼上回响。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和徐先辈秋日游泾州南亭呈三二同年》中,姚鹄通过描绘一次秋日与朋友共游的场景,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诗中的“泛鹢舟”、“桂枝同折”等词句都展现了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同时,诗人还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画面来描绘出游的过程,如“声喧岛上巢松鹤”、“影落杯中过水鸥”等,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动态之美。
此外,诗中还提到了秋天的景物,如“送日暮钟”、“呌云寒角”等,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也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
最后,诗人以“酒酣笑语秋风里,谁道槐花更起愁”作结,表达了自己在欢乐的氛围中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因短暂的忧伤而忘记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晚唐时期,时间大致在公元9世纪末至10世纪初。此时唐朝的繁荣已经消逝,进入了衰落阶段,但文人墨客仍怀有满腔热忱,期待着国家的振兴。
诗人姚鹄在当时生活困顿,但他始终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不屈不挠。虽然他的命运多舛,但他始终抱着乐观的心态去应对生活的挫折。在他的诗作里,我们看到的是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以及对于挫折的坦然接受。
同时,这一时期的晚唐社会环境复杂,政治腐败,战乱不断。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远离现实世界,寄情山水田园,用诗歌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理想的执着。而这首诗正是姚鹄在游历泾州南亭时,看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内心感受到安定与和谐,便心生喜悦,挥笔写下了这首寄托他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