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洛阳道

标题包含
洛阳道
九门开洛邑,双阙对河桥。白日青春道,轩裳半下朝。 乘羊稚子看,拾翠美人娇。行乐归恒晚,香尘扑地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沈佺期(约656年—714年),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安阳市内黄县)人。唐朝著名文人,官至中书舍人。 沈佺期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唐高宗时期,他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历任参军、县...查看更多
LOTIS611
去完善

译文
洛阳城九门开启,双阙屹立在河桥旁。阳光照耀着青春的街道,官员们身着华丽服饰正准备退朝。年轻的孩子们乘坐羊车四处张望,美人拾起翠鸟装饰她们的衣裳,显得分外娇美。人们尽情地享受欢乐时光,直到夜幕降临,落满尘土的路面留下他们悠远的身影。
LOTIS611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洛邑:古都洛阳的别名,此处指代洛阳。 2. 双阙:古代宫殿前的两座高台,这里指的是洛阳城门的形象。 3. 河桥:连接洛邑与河阳的桥梁,此处借指洛阳城市的一部分。 4. 白日青春道:描绘洛阳道路上明媚的阳光和春天的景象。 5. 轩裳:华贵的衣服,这里指代贵族士人。 6. 乘羊稚子:牧羊的孩子,这里指代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 7. 拾翠:收集翠鸟羽毛制作首饰的女子,这里指代美丽女子的行为。 8. 行乐:及时行乐的意思,表示把握当下时光享受快乐。 9. 恒晚:永恒的时光。 10. 香尘扑地:香车过处扬起的尘土,形容繁华景象。
LOTIS611
去完善
赏析
《洛阳道》是一首描绘唐代都城洛阳繁华景象的诗。诗人沈佺期以洛阳城的九门、双阙、河桥为背景,展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白日青春道,轩裳半下朝的描述中,可以感受到朝臣们忙碌的身影和皇室的威严。 接下来,诗人通过描绘乘羊稚子看,拾翠美人娇的场景,展示了洛阳城中丰富的生活情趣和美好风光。这一句中的“乘羊稚子”指的是贵族家的少年,而“拾翠美人”则是形容美丽的女子。他们共同构成了洛阳城中的亮丽风景线。 结尾两句行乐归恒晚,香尘扑地遥则是对洛阳城夜晚热闹景象的刻画。此时,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开始享受夜晚的欢愉。香尘扑地的画面描绘出洛阳城内灯火辉煌、车马喧嚣的盛况。整首诗以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场景展现了洛阳城的繁荣与活力。
LOTIS611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洛阳道》是唐代著名诗人沈佺期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初唐时期,约公元705年左右。这一时期的沈佺期正处于政治生涯的巅峰,他曾因才华横溢而受到武则天的赏识,被任命为尚书郎。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卷入宫廷斗争,沈佺期后来遭到贬谪,流放至驩州。 在创作《洛阳道》时,沈佺期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慨和思考。这首诗歌描绘了洛阳城的繁华景象,以及人们对名利地位的追求。实际上,这是沈佺期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种隐喻。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官场浮华的讽刺和对真挚友情的珍视。 此外,《洛阳道》也反映了初唐时期的社会风貌。当时,洛阳作为唐朝的东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洛阳道上的繁华景象展现了当时的繁荣盛世。然而,这种表面的繁荣背后却隐藏着权力斗争和社会矛盾。这也是沈佺期在诗中表达的主题之一。
LOTIS611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