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
汉月生辽海,朣胧出半晖。合昏玄菟郡,中夜白登围。
晕落关山迥,光含霜霰微。将军听晓角,战马欲南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光生于辽海之地,朦胧间散发出一半光辉。在黑暗的玄菟郡,黄昏时分被包围的白登山。月亮的光晕照亮了遥远的关山,同时带着些许寒霜。将军听到清晨的号角声,战马准备向南回归故乡。

去完善
释义
1. 汉月:指长安的明月。
2. 辽海:指东北沿海地区,泛指北方边地。
3. 朣胧:明亮的样子。
4. 合昏:昏暗不明的样子。
5. 玄菟郡:古地名,位于今天的辽宁省东北部地区。
6. 中夜:半夜。
7. 白登围:白登山,古战场,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
8. 关山:古代边境地区的关隘和山岳。
9. 霜霰:雪粒,形容雪景。
10. 晓角:清晨的号角声。

去完善
赏析
《关山月》是沈佺期的代表作之一,全诗描绘了月光下的边关景色和将军们的戍楼之思。
首联“汉月生辽海,朣胧出半晖”,以辽阔的辽海为舞台,月光如织,透露出一种凄迷之美。颔联“合昏玄菟郡,中夜白登围”,描绘了黑夜中的边境城池,被包围在一片宁静之中。颈联“晕落关山迥,光含霜霰微”,形象地展现了月光映射下的大地,呈现出一种萧瑟而壮丽的景象。尾联“将军听晓角,战马欲南归”,则将视线聚焦于边疆将士身上,他们的战马似乎也期待着能够回归故乡。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关注和对和平的渴望,堪称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之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关山月》是唐代诗人沈佺期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大约是在唐玄宗开元年间(713年-741年)。这一时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空前发展。然而,在这种表面的繁华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矛盾。
沈佺期作为唐朝的宫廷诗人,他的人生际遇与此密切相关。他在宫廷生活中感受到了权力和地位的诱惑,也体验到了压抑和束缚的痛苦。他的诗歌往往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和对现实的不满。
《关山月》正是沈佺期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描绘了边关战士戍守边疆的艰苦生活,表现了他们思乡、恋家的心情。同时,通过这首诗,沈佺期也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矛盾的关注和对边疆问题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