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冷副端与诸人九日登高有诗次韵 其二

标题包含
冷副端与诸人九日登高有诗次韵 其二
彭泽归心似酒浓,莼鲈嗟已负秋风。 文书雁鹜喧呼里,尊俎江山梦寐中。 采菊谁搴三径绿,赐萸休想一枝红。 朝来快读诗仙句,犹得尘衿一洗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孙应时(1524年-1580年),字季和,号淮海居士,浙江绍兴人。明朝政治家、文学家。 孙应时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中举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登进...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彭泽回乡的心情如同烈酒般浓烈,因为秋天的到来,吃不到美味的鲈鱼和莼菜而感慨万分。在繁忙的文书工作中,常常想起远方的雁群和湖泊,好像身处在梦想中的江山之中。谁能采摘到那满院的菊花呢?诗人不应只想着得到那片红色茱萸。早上读到了李白的诗句,心中所有的烦恼都得到了洗涤,整个人感觉焕然一新。
去完善
释义
1.彭泽:地名,位于江西省北部,这里代指陶潜的家乡; 2.归心:回乡的心愿; 3.似酒浓:形容回乡心愿的强烈程度如同酒的浓度一样浓烈; 4.莼鲈:源自春秋时期越国的范蠡,泛指家乡的美食; 5.负秋风:表示无法品尝到秋天的美味; 6.文书雁鹜:形容繁琐的工作; 7.尊俎:指宴会或酒席; 8.江山:自然景色; 9.采菊:语出东晋诗人陶潜《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 10.三径:出自《晋书·陶潜传》,为陶渊明居所外的三条小路,这里指代作者的住所; 11.赐萸:重阳节的传统习俗,茱萸被认为能辟邪驱疫,把茱萸插在衣服上可以保佑平安; 12.诗仙:唐代著名诗人李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冷副端与诸人九日登高有诗次韵 其二》,作者为南宋的孙应时。诗人以平易近人的笔触描绘了秋日登高的场景,同时借景抒发了自己怀念家乡、向往自由的内心情感。 首联“彭泽归心似酒浓,莼鲈嗟已负秋风。”诗人将回归故乡的心情比作美酒,表达出浓厚的思乡之情。同时,用“莼鲈”的意象,让人联想到秋天的到来和丰收的季节。 颔联“文书雁鹜喧呼里,尊俎江山梦寐中。”诗人通过描述繁忙的公文处理场景,展示了自己身在官场却无法忘怀对家乡的思念。然而,在梦境之中,他依然能欣赏到美丽的江山景色。 颈联“采菊谁搴三径绿,赐萸休想一枝红。”这里,诗人用“采菊”和“赐萸”两个典故,暗示自己虽然身处官场,但心中仍保有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朋友的真挚情谊。 尾联“朝来快读诗仙句,犹得尘衿一洗空。”诗人表示,清晨读到了古人之诗,仿佛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这表明,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使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慰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冷副端与诸人九日登高有诗次韵 其二》是南宋诗人孙应时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89年至1207年之间,即南宋时期。在这段时间里,孙应时历经了人生的起伏,他曾担任过地方官职,后因遭排挤而辞官回乡。这一时期,南宋朝廷内忧外患,社会矛盾激化,百姓生活困苦。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孙应时感受到了世事的沧桑,他对现实有着深深的忧虑和思考。在九日登高之际,他与友人共同抒发心中的感慨,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生命运的无奈。在这首诗中,孙应时借用了古代重阳节登高的传统习俗,表达了他在乱世中的惆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