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同董彦光陈妙音游安乐寺分韵 其一

标题包含
同董彦光陈妙音游安乐寺分韵 其一
着鞭苍崖阴,下马古寺门。 老僧乞食去,独瞻无上尊。 相将二玉人,盘礴共一罇。 境静悟尘垢,林香识兰孙。 何年钵罗老,同访花柳村。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谢薖,字子发,号空同先生,南宋诗人。他的生平和事迹主要如下: 1. 早年经历:谢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其擅长诗词歌赋。 2. 科举及第:在南宋时...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牵着马鞭走向苍翠的山崖背阴处,下马进入古老的寺庙大门。 老僧人外出乞食去了,独自瞻仰那至高无上的佛像。 相互陪伴的二位玉人,一同在树下盘膝而坐、共享美酒。 环境寂静使人领悟世俗烦恼,树林香气让人认识兰花后代。 不知哪一年,我们带着钵罗老者一起寻访花柳成荫的村庄。
去完善
释义
1. 着鞭苍崖阴:"着鞭"是指抽打马匹前行。"苍崖"是青绿色的悬崖。 2. 下马古寺门:"下马"是指下马来,走到寺院门前。 3. 老僧乞食去:"乞食"是佛教中僧人化缘的方式。 4. 无上尊:这里指佛祖佛像。 5. 相将二玉人:"相将"指相互扶持。"玉人"指董彦光和陈妙音二人。 6. 盘礴共一樽:"盘礴"是盘腿坐的意思。"一樽"指共享酒器饮酒。 7. 境静悟尘垢:"境静"指环境静谧。"尘垢"比喻世俗的烦恼。 8. 林香识兰孙:"林香"指树林的香气。"兰孙"是对兰花美称的用法。 9. 何年钵罗老:"钵罗"是古印度对佛的称呼。"老"这里是敬称,表示尊敬。 10. 同访花柳村:"花柳村"是指安乐寺所在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同董彦光陈妙音游安乐寺分韵 其一》是南宋诗人谢薖的一首描绘游览寺庙情景的诗歌。诗中通过“着鞭苍崖阴,下马古寺门”两句展现出寺庙所处的清幽环境,表达了作者与友人一起游览寺庙的愉快心情。接下来的四句描述了寺庙的老僧离去,只剩下一个无人瞻仰的无上尊佛像,表达了寺庙的孤独与宁静。而“相将二玉人,盘礴共一罇”则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共同品酒的情景,表达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而后四句“境静悟尘垢,林香识兰孙。何年钵罗老,同访花柳村。”则表达了诗人在宁静的环境中领悟到世俗的烦恼,并通过嗅觉识别出周围的兰花,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喜爱之情。最后一句则表明自己希望能和多年好友一起再次来到这个美丽的地方,共同欣赏这里的风景。整首诗通过描述游览寺庙的所见所闻,表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同董彦光陈妙音游安乐寺分韵 其一》是南宋诗人谢薖所作。诗题中的董彦光和陈妙音分别是诗人的朋友。这首诗作于南宋时期,公元1147年,当时谢薖正值壮年,正在临安(今浙江杭州)为功名而奔波。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南宋政权偏安一隅,北方大片土地被金人占领。尽管朝廷内部腐败严重,但民间的文化艺术却繁荣发展。作为南宋的文人,谢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希望通过科举考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为国家效力。然而,现实却并非如他所愿,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这使他感到沮丧和无奈。 在诗中,谢薖描绘了他们三人一起游览安乐寺的场景。通过他们的唱和,表达了诗人对友情、自然和对人生的思考。虽然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但他们仍然珍惜当下的友谊和美好时光。这首诗充分体现了南宋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