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零二首 其三十二
梅阳老嘱付此衣,遮护得山僧一半。借问搭来何所宜,恰似当年卖柴汉。酱里堕,雪中炭,留与丛林斫额看。君不见睦州严陵滩畔兜率寺里有个陈蒲鞋,解道秦时𨍏轹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梅阳老人嘱咐这件衣服,足以遮护山寺僧人。请问它适合谁穿呢?就像当年的卖柴汉一样。这就像雪中送炭,让人赞叹不已。您可知道睦州严陵滩旁的兜率寺中有一位陈蒲鞋,他了解秦时的风俗习惯。
去完善
释义
《偈颂一百零二首 其三十二》是宋朝诗人释慧远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针对该诗词的注释:
1. 梅阳: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德兴县境内的一个古镇。这里用来指代诗人的故乡或隐居地。
2. 老嘱付此衣:此处“此衣”可能指袈裟,意指传承佛教信仰的衣物。
3. 遮护得山僧一半:遮护,意为保护;山僧,指在山上修行的僧人。这句意思是这些袈裟能给山僧提供一定的保护。
4. 借问搭来何所宜:搭来,即“拿来”,方言;宜,适宜,适合。这句意思是询问拿来的袈裟有何作用或意义。
5. 恰似当年卖柴汉:卖柴汉,指的是砍柴挑柴卖的农夫。这句用卖柴汉比喻收到袈裟的人。
6. 酱里堕,雪中炭:酱里堕,指将腌渍的酱料倒出;雪中炭,形容非常需要的东西。这两句用酱里堕和雪中炭的形象比喻来形容得到的袈裟的重要性。
7. 留与丛林斫额看:留与,即留给;丛林,原指竹林,后指寺院;斫额,砍掉额头上的肉。这句意思是把这份袈裟留给寺院里的僧人观看。
8. 睦州严陵滩畔兜率寺里有个陈蒲鞋:睦州,即浙江建德;严陵滩,位于睦州的著名景点;兜率寺,一所位于严陵滩旁的寺庙;陈蒲鞋,指陈抟,北宋著名的道士和隐士。
9. 解道秦时𨍏轹钻:解道,讲解道理;秦时,指秦始皇时代;𨍏轹钻,指一种古时的矿石开采工具。这句描绘了陈抟讲述秦朝的故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幽默和讽刺手法,展现了作者释慧远的智慧和机智。诗歌的开头,“梅阳老嘱付此衣,遮护得山僧一半”,描述了梅阳老人给予僧人一件衣服的情景。接下来的“借问搭来何所宜,恰似当年卖柴汉”则通过对比,将这件衣服比作卖柴人的衣物,暗示了它的简陋和破旧。
诗的后半部分,“酱里堕,雪中炭,留与丛林斫额看”,形象地描绘了这件衣服虽然破旧,但在关键时刻却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同酱汁里的落炭、雪地里的木炭一样,令人赞叹。最后两句,“君不见睦州严陵滩畔兜率寺里有个陈蒲鞋,解道秦时𨍏轹钻”,则是作者借用典故,以诙谐的手法表达了对前辈智者陈蒲鞋的敬仰之情,同时也传达了自己的见解和智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偈颂一百零二首 其三十二》是唐代高僧释慧远所作。这首诗作于公元7世纪中叶的唐朝,当时的佛教文化盛行,诗人在修行生活中不断感悟生命的真谛,将内心世界的澄明通过诗歌表达出来。
释慧远(654-712年)在青年时期就出家为僧,游历四方,曾在荆州玉泉山宝林寺潜心修习佛学。他年轻时以诗书画三绝著称,后又精研禅理,终成为一代宗师。
在唐朝初年,中原地区经历了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社会繁荣、经济进步,文化领域也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此时,禅宗兴起并迅速传播,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摒弃了繁琐的教条和形式主义。这种理念与释慧远的个性非常契合,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哲理意味。
释慧远一生笔耕不辍,著作颇丰,不仅弘扬佛法,还留下了大量描绘自然景观、描绘人生哲理的佳作。这首《偈颂一百零二首 其三十二》以简练的诗句揭示了生活的真谛,富有深意。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