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秋满孤篷,翠蒲红蓼留人住。
一帘香缕。
边影惊鸿度。
小据胡床,旧事新情绪。
凭谁诉。
蜡灯犀尘。
拟共西风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的景色弥漫在孤独的船篷上,绿色的香蒲和红色的蓼草让人驻足。一缕香气缭绕,似乎也吸引着远方飞来的大雁。人们坐在躺椅上,回忆起过去的事情,不禁心生感慨。但又能找谁诉说心中的烦恼呢?只能借助烛光和犀牛角制成的尘拂,寄托自己对西风的倾诉。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点绛唇:词牌名。
2. 冯去非:南宋著名文人,字可迁,号深居先生。
3. 孤篷:孤立的小舟。
4. 翠蒲:绿色的蒲草。
5. 红蓼:一种水生植物,秋季开出红色的花朵。
6. 留人住:让人停留下来欣赏美丽的景色。
7. 一帘香缕:指香气弥漫,宛如一层薄薄的烟雾。
8. 边影惊鸿度:比喻身影快速地从视线中消失,就像一只受惊的鸿雁飞过。
9. 小据胡床:坐在靠背交椅上休息。
10. 旧事新情绪:回想起过去的事情,产生了新的情感。
11. 蜡灯犀尘:用蜡烛照亮的灯光下,犀牛角制成的器具。
12. 拟共西风语:想要与西风对话,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一种感慨。
去完善
赏析
这首《点绛唇》以秋天为时间背景,描绘了孤蓬上绿意盎然的菖蒲和红色蓼花的美丽景致。“一帘香缕”意指随着风吹拂,帘幕飘动的香气。同时,“边影惊鸿度”暗示着作者当时的心情,表现出一种难以捉摸、匆匆忙忙的心境。“小据胡床,旧事新情绪”则传达了诗人坐在临时小床上,回想起过去的点点滴滴,心头涌起一股新的情感。最后,“凭谁诉。蜡灯犀尘。拟共西风语”传递出诗人在此情景下,无法找到合适的人倾诉自己的感受,只能与秋风诉说,表现出诗人孤独的情绪。全诗在静谧的环境中透露着些许凄凉,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时光的无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点绛唇》是宋代诗人冯去非的作品,创作于公元1189年。这一年正值南宋时期,国家正处于金国侵略的压力之下,民生疾苦,政权不稳。而冯去非作为当时著名的文人,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对国家的命运和民众的生活有着深刻的体会。
冯去非早年曾参加过科举考试,但因为不愿与权臣勾结,始终未能取得功名。这使得他对官场的腐败和不公有了清醒的认识。因此,他在诗作中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在《点绛唇》这首词中,冯去非以女性的红唇为比喻,描绘了战乱时期女性生活的艰辛和无奈。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唤起人们对现实的关注,激发人们为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而奋斗的决心。
总的来说,《点绛唇》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充满战争与忧患的时代,而冯去非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通过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用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众的关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