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行
九原临得水,双足是重城。
独许为儒老,相怜从骑行。
细丛榆塞逈,高点雁山晴。
圣主嗤炎汉,无心自勒兵。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站在九原之滨,看到双足之间的水;我们的双脚就是城市的城墙。
只有依靠儒家的理念才能让我们成为长者,相互关爱如同同行人一样。
远处的细榆树像是哨所,高耸的雁山更显得晴空万里。
在我们圣主的统治下,我们可以摒弃那些无谓的争斗,更加关注国家的强盛与和平。
去完善
释义
1. 九原:又称为九泉、九垓,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地下乐土。这里可能指代中原地区。
2. 双足是重城:双足指双脚步行,重城意为多层次的城池。这句表示距离遥远需步行很长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
3. 独许为儒老:儒老指年老有学问的人。这句指独自允许年老的有学问的人去完成这个任务。
4. 细丛榆塞迥:榆塞是指长城的防御工程。这句描绘了长城防线上的细密防线以及辽远的视野。
5. 高点雁山晴:雁山位于广东北部,海拔较高。这句形容站在高处看到晴空万里的景象。
6. 圣主嗤炎汉:圣主指皇帝,嗤意指鄙视。炎汉是中国古代的王朝之一,即汉朝。这句意味着皇帝轻视汉朝的统治者。
7. 无心自勒兵:勒兵指整理军队。这句表示皇帝并不想主动发起战争。
去完善
赏析
首联“九原临得水,双足是重城”,以“九原”和“水”作为意象,突显出边塞的荒凉景象。诗人将边塞比作一座重城,表达了他的坚定信念和对战争的警戒。
颔联“独许为儒老,相怜从骑行”,一方面突出了诗人在艰苦环境中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另一方面也暗示了他在旅途中所遇到的朋友之间的关爱之情。
颈联“细丛榆塞迥,高点雁山晴”,通过对榆塞和雁山的描绘,展现了边塞的壮丽景色。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些自然景色,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尾联“圣主嗤炎汉,无心自勒兵”,表达了对皇帝不关心战争的忧虑。诗人通过讽刺的方式提醒统治者关注边境安全,表现出他深深的爱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边塞行》是唐代诗人杨凭所作的边塞诗。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至德年间(756-758年),这个时期唐朝正遭受着安史之乱的冲击,边境战事频发,边疆将士为国捐躯,人民生活困苦。
杨凭作为唐朝的文人,在这个时期也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关心国家安危,同情民生疾苦。因此,他的诗篇往往以描绘边疆战争、抒发爱国情怀为主。《边塞行》便是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诗歌之一。
在这首诗中,杨凭通过对边塞战场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边疆战士英勇奋战的敬仰之情。同时,他也揭示了战争的残酷现实,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