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春夜宿开元观
霓裳下晚烟,留客杏花前。
徧问人寰事,新从洞府天。
长松皆扫月,老鹤不知年。
为说蓬瀛路,云涛几处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傍晚时分,伴随着飘渺的烟雾,华丽的霓裳缓缓落下,待客的杏花也随之盛开。在此,我们可以向众人探寻世事沧桑,更可以领略来自仙府仙境的天外之事。
在这个地方,高大的松树都被月光照亮,仿佛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老去的白鹤似乎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在这里,人们可以谈论去往蓬莱、瀛洲的奇妙旅程,那些遥不可及的路途如今已在脚下相连,随时等待着我们去探寻。
去完善
释义
霓裳:霓裳羽衣,指神仙的衣裳,此处是借指得道成仙的传说。
下晚烟:傍晚时分的烟雾。
人寰:人世间。
洞府:道教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长松:高大的松树。
扫月:映照月光,像镜子一样反映月亮的倒影。
老鹤:长寿的鹤,这里用以象征修道者或仙人。
不知年:不知道具体年龄,表示非常长寿。
蓬瀛:即蓬莱仙境,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之一,是仙人居住的地方。
云涛:云海波涛,形容云雾翻滚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长安春夜宿开元观》是唐代诗人杨凭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长安城春夜时分的景色和作者在开元观的所见所感。这首诗通过对夜景、仙鹤、仙境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事变幻的感慨和对神仙世界的向往。
首联“霓裳下晚烟,留客杏花前”,描述了开元观中的美景。“霓裳”是指华丽的衣裳,这里用来形容傍晚时分天空中五彩斑斓的霞光;“晚烟”则是指夜晚的烟雾,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这两句诗通过描写绚丽的晚霞和飘渺的烟雾,为读者展现出一幅美丽而梦幻的画面。同时,“留客杏花前”意味着诗人被这美丽的景色所吸引,流连忘返。
颔联“徧问人寰事,新从洞府天”,表达了诗人对人世的关心和对仙境的向往。“人寰事”指的是人世间的事情,作者在这里表示他对人世间的各种事情都有兴趣了解;“洞府天”则是指神仙居住的仙境,表达了作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这一联诗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一方面,他对人间的事物充满好奇;另一方面,他又渴望逃离尘世,去追求那种超脱世俗的神仙生活。
颈联“长松皆扫月,老鹤不知年”,进一步描绘了开元观中的景象。“长松皆扫月”是说高高的松树都被月光笼罩,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老鹤不知年”则是说古老的仙鹤似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表达了诗人对永恒时光的渴望。这两句诗句通过描绘松树的宁静和老鹤的超脱,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的仙境之中。
尾联“为说蓬瀛路,云涛几处连”,是全诗的高潮部分。“蓬瀛路”是指通往蓬莱仙境的道路,这里是诗人心中理想的世界;“云涛几处连”则是说云海波涛汹涌,似乎与仙境相连。这一联诗句表达了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使得整首诗的主题更加鲜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长安春夜宿开元观》是唐代诗人杨凭所作。诗歌的创作时间是唐朝时期,具体年代尚未确证。
在这个时代,唐朝正处在繁荣鼎盛阶段,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领域有着丰富多样的发展。杨凭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或许因为个人阅历和兴趣,对道家和道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他选择在开元观进行创作。
至于与作者相关的人生际遇方面,从他的其他诗歌作品可以推测,他是一个热爱游历、善于发现生活美的人。他的作品中经常描绘出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以及人们在自然中的活动。这些都有助于我们了解他在开元观的创作背景和心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