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雨中怨秋

标题包含
雨中怨秋
辞家远客怆秋风,千里寒云与断蓬。 日暮隔山投古寺,钟声何处雨蒙蒙。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离家游子在萧瑟的秋风中惆怅, 千里之外是寒冷的云层和飘散的蓬草。 傍晚时分,群山相隔处可见古老的寺庙, 悠扬的钟声在细雨蒙蒙中回荡。
去完善
释义
1. 辞家:离家远行 2. 远客:离家在外的人 3. 怆:悲痛,伤心 4. 寒云:寒冷的云彩 5. 断蓬:断折的蓬草,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6. 日暮:天色将晚的时候 7. 古寺:古代寺庙 8. 蒙蒙:细雨迷蒙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诗人杨凭的《雨中怨秋》表达了离家远行、远离故土的游子在秋风中的愁绪。他巧妙地运用自然界的风、云、山、雨等景象,展现了身处异地时对家乡思念和对未来迷茫的心境。首先,首句“辞家远客怆秋风”便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怆”字突显了游子的哀伤之情。次句“千里寒云与断蓬”则借寒云、断蓬这些漂泊不定的景物来寓意离家的艰辛和思乡的哀愁。接下一句,“日暮隔山投古寺”以暮色苍茫、群山阻隔的场景表现了旅人在外奔波劳碌的生活状况。而尾联“钟声何处雨蒙蒙”则通过询问古寺钟声的方向以及弥漫四周的雨雾营造出一种孤独无助的氛围,揭示了旅人面对茫茫未知的惶恐心情。整首诗层次分明,情感深沉,是描绘羁旅之愁的上乘之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雨中怨秋》是唐代诗人杨凭于元和年间(806-820年)创作的一首抒怀诗。这个时期正值唐朝中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杨凭,字虚受,长安人,一生经历曲折。他曾担任监察御史、左司郎中等职务,后因牵连宫廷纷争被贬为地方官。在地方任职期间,杨凭关注民生,体恤百姓疾苦,深受民众爱戴。然而他的正直与才能并未得到朝廷的重用,直至晚年才得以重返朝堂。 此诗通过描绘秋雨中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当时的社会氛围压抑沉闷,文人墨客多借景抒情,抒发内心的愁绪和忧虑。杨凭以其独特的笔触,传达了时代的哀愁与共鸣。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