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彦冲同原仲过交溪桥头
不识交溪路,诗来锦绣重。
闲云时出岫,落日更明松。
叔夜常为锻,渊明亦近农。
喜君机事息,鱼鸟故相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不知道通往交溪的路在哪里,但是诗篇却如同华丽的锦缎般丰富。
偶尔有闲云飘过山峰,落日的余晖让松树更加鲜明。
嵇康常常打铁,陶渊明也靠近农民。
高兴的是你的事情已经处理完毕,鱼和鸟也因此而更加和谐共处。
去完善
释义
1. 不识交溪路:这里的"交溪"指的是古地名,位于今天福建省的西部。诗句表示作者不熟悉这个地方。
2. 诗来锦绣重:锦绣,比喻华美诗篇;重,加重意,这里表示诗歌表达的感情深厚。
3. 闲云时出岫:闲云,悠然自得的云朵;岫,山洞。描述的是山中云雾升腾的景象。
4. 落日更明松:落日的余晖照亮了松树,使松树更加鲜明。
5. 叔夜常为锻:叔夜,阮籍的字,三国时期的文人;锻,指冶炼金属的过程,这里用锻造来形容阮籍坚持炼心的过程。
6. 渊明亦近农:渊明,陶渊明的字,东晋诗人;近农,靠近农民生活。这里是将陶渊明比作与农民接近的人。
7. 喜君机事息:喜君,对您的喜爱之情;机事,心机之事,指复杂繁琐的事务;息,停止。这句诗意指喜欢您能够放下繁杂的心机事务。
8. 鱼鸟故相容:鱼鸟相容,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借以表达作者与世无争的心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田园景象,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首先,诗人以“不识交溪路”开篇,既表现出自己对交溪的陌生感,也暗示了接下来将展开一幅生动的画卷。紧接着,诗人运用比喻手法,用“诗来锦绣重”来形容交溪的美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片繁华的景色之中。
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景象,展现了交溪的美丽与宁静。他描述了“闲云时出岫,落日更明松”的画面,即悠闲的白云时不时地从山中飘出,夕阳的余晖在松树间闪耀,更加凸显了自然之美。这样的景象使得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此外,诗人还提到了古代贤人嵇康(字叔夜)和陶渊明。他想到他们曾在这里锻造、耕作,这种与自然的亲近使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宁静与和谐。诗人借此表达了对于古人生活方式的赞美以及对于恬静生活的向往。
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与友人在这美景中的喜悦之情。因为置身这美丽的景致,无论是鱼儿还是鸟儿,都能感受到彼此的包容与和谐,从而使得人们的心情得以放松,心灵得以愉悦。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富有哲理的思想,展现了一幅和谐的田园画卷,令人陶醉其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彦冲同原仲过交溪桥头》是南宋诗人李处权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1195年,正值南宋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李处权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原本家境富裕,后因战乱而家道中落。他曾入仕为官,但因不愿与奸佞同流合污而被罢黜。此后,他便隐居于江南一带,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在李处权所处的时代,南宋政权偏安一隅,国家局势动荡不安。金兵南下,国土丧失,民生疾苦。然而,朝中的权臣却只知争权夺利,置国家安危于不顾。李处权对此深感忧虑,但无力改变现状,只得寄情山水,以诗歌抒发忧国忧民之情。
在这首诗中,李处权通过与友人一同游览交溪桥头的场景,表达了他们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他们希望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不再受战乱的侵扰。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这种理想生活遥不可及。因此,诗人通过这首诗传达出深深的无奈和对现实的批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