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星光如月映长空,惊起愁眠夜向中。
残暑不妨欺枕簟,隔窗鸣叶是西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月光洒满星空,像星星一样闪烁,让人在深夜突然惊醒,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尽管夏天还没有完全离去,但夜晚的微风已经带着凉意。窗外的树叶沙沙作响,预示着秋天的到来。
去完善
释义
1. 星光:这里指星星的光芒。
2. 如月:如同月亮一样明亮。
3. 长空:辽阔的天空。
4. 惊起:使……惊醒。
5. 愁眠:带有忧愁的睡眠。
6. 夜向中:夜晚向中间发展,即半夜时分。
7. 残暑:夏天的余热。
8. 不妨:不受阻碍;不妨碍。
9. 欺:欺骗,这里有戏谑之意。
10. 枕簟:枕头和席子。
11. 隔窗:隔着窗户。
12. 鸣叶:落叶的声音。
13. 西风:秋风。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晚在立秋时节的感受。开篇两句“星光如月映长空,惊起愁眠夜向中”描述了诗人在仰望星空时,星光和月光交织在一起,照亮了无边的夜空。这让诗人从睡梦中惊醒,感受到了夜晚的寂静与孤独。这种景象使诗人产生了愁绪,可见诗人对于秋天的到来感到忧虑或不安。
接下来的两句“残暑不妨欺枕簟,隔窗鸣叶是西风”则形象地刻画了立秋时分炎热的天气。尽管已是秋天,但炎热的气温仍然让人无法入睡,这就使得诗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此外,诗人通过“隔窗鸣叶是西风”这一句表达了自己对季节更替、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暗示出秋风已悄然来临。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思绪和忧虑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立秋》是南宋诗人方翥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述了初秋时节的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感慨。据考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200年左右。
在宋代,战乱频繁,民生疾苦。方翥作为一位文人墨客,对民间的苦难有深切的同情和关注。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以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为主题。在这一时期,他的人生际遇充满了波折,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后来投身抗金义军,参与抗金斗争。
宋金战争是当时的历史背景,也是方翥创作的灵感来源。这首《立秋》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创作的。诗人通过对初秋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期盼和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他也借此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忧愤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