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禅师南溪兰若
锡影配瓶光,孤溪照草堂。水悬青石磴,钟动白云床。
树色含残雨,河流带夕阳。唯应无月夜,瞑目见他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镶嵌在瓶子里的锡片闪闪发光,孤独的溪水映照着茅草屋。水中的青石台阶仿佛悬浮在空中,钟声回荡在白云间的床上。树木的颜色带着残留的雨意,河流在夕阳下泛起金光。只有在没有月光的夜晚,才能闭上眼睛看到远方的景色。
去完善
释义
1. 岫禅师:法号不明,为诗中禅师的名字;
2. 南溪兰若:南溪边的寺庙;
3. 锡影:指僧人用的锡杖的影子;
4. 瓶光:佛教语,用以比喻禅宗的顿悟境界;
5. 青石磴:青石台阶;
6. 钟动:钟声响起;
7. 白云床:形容僧人的卧榻;
8. 树色:树木的颜色;
9. 残雨:将要停下的雨;
10. 他方:指其他地方,其他世界。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岫禅师在南溪兰若修行生活的诗。全诗以清幽的意境和深刻的禅意为主要特点。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禅修者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开头两句“锡影配瓶光,孤溪照草堂”,用形象的比喻表达了禅师修行的境界。锡影是指禅杖的影子,象征着禅宗的精神;瓶光则是禅房内的一盏灯,照亮了修行的道路。孤溪照草堂则暗示了禅师身处寂静的环境,心境如溪水般清澈平静。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分别描绘了山间的景色:“水悬青石磴,钟动白云床。树色含残雨,河流带夕阳。”这四句诗意境深远,既展示了自然环境的优美,又体现了禅师内心的清净。青石磴、白云床、树色、河流等景物,都充满了宁静与祥和的气氛。
最后两句“唯应无月夜,瞑目见他方”,是诗人对禅师修行境界的最高赞誉。在无月的夜晚,禅师只需闭上眼睛,就能感受到彼岸世界的美好。这是一种超越了世俗眼光的精神境界,也是诗人对禅修者的深深敬仰。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禅修环境的描绘,展现了禅师内心清净、超脱世俗的境界,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唐代末年,诗人的灵感往往来源于世俗生活中对宗教信仰的追求和超脱心境的表达。在这个时期,著名诗人喻凫写了一首名为《岫禅师南溪兰若》的诗。这首诗歌描绘了自然景色,以及岫禅师在南溪的寺庙里禅修的生活。
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民生疾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更渴望心灵的安宁与慰藉。因此,对于佛法的理解和禅修的生活成为了许多人的精神寄托。
作为诗人的喻凫,他的生活经历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特点。他经历过繁华的城市生活,也曾在乡村田间体验过田园风光。这些丰富的阅历使他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到生活的细节,并将其融入到诗歌创作中。
在诗歌中,喻凫通过对岫禅师在南溪兰若修行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禅宗文化的敬仰和对恬静生活的向往。这种追求心灵宁静、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既体现了诗人本人的审美观念,也是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