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
琼台玉馆照青红,梦断思陵桧柏风。
三十二门金锁合,年年春雨扫梧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琼台玉楼映照著翠绿和嫣红,思念中的思陵在风中摇曳著桧柏。三十二道金门紧密关闭,每年春天细雨洒落,轻轻拂过梧桐树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琼台:比喻华丽的宫殿或楼阁。这里指代故宫。
2. 玉馆:玉石建筑的房屋,常用来指代华丽的宅邸或皇宫。这里也指代故宫。
3. 青红:即“青红白”,泛指各种颜色。
4. 思陵:位于北京的明十三陵中的一座,是明朝皇帝的陵墓群。
5. 桧柏:一种常绿乔木,可以理解为以桧柏为背景的风。
6. 三十二门:明朝的南京皇城有六门,北京故宫有四门,共计十门。这里的“三十二门”可能是作者的误记或者对故宫大门的一种艺术化处理。
7. 金锁:形容门的华丽与尊贵,锁即门。
8. 春雨:春天下的雨,可以滋润万物生长。
9. 梧桐:落叶乔木,古人常以其象征皇帝、皇权。
去完善
赏析
《故宫》是一首描绘古代皇家宫殿景象的诗词。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琼台玉馆、青红相映、思陵桧柏等元素,展现了皇家宫殿的气势与庄严。同时,诗中还通过“三十二门金锁合”和“年年春雨扫梧桐”的描述,传达出了时光荏苒、历史变迁的感慨。整首诗语言华美,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古代皇宫的独特见解和对历史的敬畏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故宫》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允平所作,创作于公元1259年左右。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陈允平正处于宋朝灭亡之际,身处战乱频仍、政权更迭的时代。他曾在南宋任职,但由于战乱和政治斗争,最终选择隐退,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这期间,他曾游历过许多地方,对故国的眷恋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诸多描绘故都风貌的诗篇。
在这个特殊时期,陈允平见证了宋朝的衰落和蒙古铁骑的入侵,家国之痛使他对曾经的繁荣产生怀念之情。诗人在《故宫》中以“故宫”为题,既是对故都的怀念,也是对历史沧桑的感慨。通过描绘昔日繁华的皇宫,表达对故国衰落的哀伤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