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观
桃花烂熳春溪暖,紫玉箫沉月树昏。
未觉台中光景晚,人间归去见来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桃花盛开在春天的溪流边,紫色玉箫静静地躺在月光下的树影里。还未察觉到时光已晚,等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会在那里见到下一代的人。
去完善
释义
1. 烂熳:繁茂盛开的样子;形容花朵开得旺盛。
2. 春溪:春天的溪流;这里可能指长江上游的一条支流,是游览胜地。
3. 紫玉箫:紫色玉石制成的箫,此处喻指桐柏观中的乐器;也可能是对桐柏观的尊称。
4. 月树:每月初一早晨启明时刻的树影。这里可能指代一种特定的时间概念。
5. 未觉:未曾察觉;表示诗人身在仙境而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6. 台中:桐柏观内;此处可能是诗人在道观里的居所。
7. 光景:景物、风光;指桐柏观中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
8. 人间:尘世;相对神仙居所而言的现实世界。
9. 归去:回家;这里可能指诗人准备离开桐柏观回到现实生活中。
10. 来孙:后代子孙;这里的“来”指的是未来的意思。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葛闳所作,描述的是他游历桐柏观的所见所感。
“桃花烂熳春溪暖”,首句描绘了春天的美景,繁盛的桃花在温暖的溪流边盛开,象征着生机勃勃的春天。
“紫玉箫沉月树昏”,此句通过描绘月光下的场景,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夜晚的到来。紫玉箫指的是紫色玉石制成的箫,此处用来象征桐柏观的美景。“沉”字形象地表达了月夜的美妙景象。
“未觉台中光景晚”,诗人对时间的感觉被这美好的景色所吸引,不知不觉已经过了夜晚,但他仍然陶醉其中。
“人间归去见来孙”,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渴望在人间留下自己的足迹,成为后人景仰的对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桐柏观》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葛闳之手,创作于公元1195年前后。在这一年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重大变革。政治上,南宋朝廷内外交困,金人入侵,国家政权岌岌可危;经济上,由于战乱频繁,农业受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困苦;文化上,虽然社会动荡,但文学艺术仍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这个大背景下,葛闳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他的家族世代为官,家中藏书丰富,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然而,他在青年时期就因家道中落而开始流寓江湖,饱尝人间冷暖。这种坎坷的遭遇使他更深刻地体会到民间的疾苦,也激发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之情。
在此时,葛闳游历了江南各地的名胜古迹,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他们在游览名胜之余,常常饮酒赋诗,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在这段时间里,葛闳创作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和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作品。《桐柏观》就是其中的一首。
这首诗描绘了桐柏观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道家神仙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他对现实生活的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葛闳作为一个爱国文人的高尚情操和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