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寒山拾得赞

标题包含
寒山拾得赞
指东画西,眼笑眉垂。 心似秋月,发如乱丝。 吟句不成句,题诗不是诗。 丰干轻饶舌,败缺一时知。 善哉苦哉,敢称七佛之师。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朝东暮西,眼中含笑眉头微垂。 内心如同中秋的明月,发丝却如纠缠的乱丝。 字句尚未构成诗句,书法也算不上佳作。 尽管如此,还是能口若悬河地讲述故事,顷刻间就洞悉成败。 真巧啊又痛苦,我敢号称是七位佛陀的老师。
去完善
释义
1. 指东画西:指说话或做事摇摆不定、漫无目的。这里是用来描述释普宁的态度与行为。 2. 秋月:秋天的月亮。这里用来形容心性的清明和宁静。 3. 发如乱丝:头发如同杂乱的丝线。这里用来比喻不拘小节、散漫随性的人生态度。 4. 丰干:唐代高僧,天台国清寺的僧人。这里是借用来形容普宁法师,表明他具有极高的智慧和修行。 5. 七佛之师:佛教中,释迦牟尼之前有六位佛,他们是过去诸佛。而释普宁被誉为七佛之师,意味着他在佛教中的地位极高。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寒山拾得这一禅宗高僧的形象为主题,通过指东画西、吟句不成句等奇特行为来展现其超脱世俗的态度和神韵。诗篇中“心似秋月,发如乱丝”的描绘展现了寒山拾得内心的纯净与外表的不修边幅之间的对比,展现出他追求精神自由的决心。虽然他的语言看似混乱不堪,但实际上蕴含着深邃的哲理。 对于诗中的“丰干轻饶舌,败缺一时知”,这里丰干是另一位禅宗高僧,意为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时,要学会把握时机,适时适度地表达自己。最后两句“善哉苦哉,敢称七佛之师”则表达了作者对寒山拾得的敬佩之情,认为他是达到了极高的精神境界的人。整首诗以豪放的语言和高远的意境,塑造了一位超凡脱俗的高僧形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寒山拾得赞》是宋代诗人释普宁的一首五言绝句,创作于公元960-1279年间的宋初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北宋的建立、王安石变法等。 释普宁本人是一位云游四方的僧人,他的一生都在追求佛法的真谛。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他常常以寒山拾得这两位隐逸高士为榜样,表达对世事的洞察和对生活的豁达态度。这首《寒山拾得赞》便是他在游历过程中,对这两位高士的一种敬仰和赞美之情。 在宋初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此时,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许多文人墨客都以僧人为友,共同探讨佛理。释普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这首《寒山拾得赞》,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法的虔诚信仰。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