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四十一首 其二
坐断千差,当阳烜赫。
任是须弥灯王,也须望空斫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独占千差,照耀阳光无限。即使是须弥灯王,也要仰望天空,感叹其威力无比。
去完善
释义
1. "坐断千差":指佛教修行者断绝一切世俗纷争,达到寂静涅槃的境界。其中,"坐"表示静坐参禅,"断"表示断绝,"千差"泛指各种差异和纷扰。
2. "当阳烜赫":"当阳"意为面对阳光,比喻直面真理;"烜赫"形容光明耀眼,表示法力无边。这句诗表达了修行者在实现禅宗顿悟之后,其精神境界如同面对阳光的光明照耀,令人赞叹。
3. "任是须弥灯王,也须望空斫额":这两句是在用寓言故事来形象地比喻禅师所取得的成就。"任是"表示不管什么样的,"须弥灯王"是指传说中拥有神奇力量的灯王神,它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能照亮整个宇宙。"望空斫额"意味着向着天空砍掉自己的前额,以表达对禅师的钦佩和敬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禅诗“坐断千差,当阳烜赫”是释普宁阐发禅机,表述禅宗悟道境地之境界的描绘。诗句中,“坐断千差”意味摒弃一切差别观念,包括是非、善恶、美丑等二元对立,而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空明状态;“当阳烜赫”则以鲜明的形象表达了这种领悟状态下,心境如阳光普照,一片光明的境地。
接下来的“任是须弥灯王,也须望空斫额”,则是更进一步地阐述这一道理。即使像佛教传说中的须弥山上的灯王那样的高人,在面对如此境界时,也要对空仰望,以示敬意和对自己的谦虚。这两句深化了诗人对禅意的理解和洞察,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谦逊的情怀。
综上,整首诗体现了诗人从世俗到悟道的心理历程,以及对至高无上之境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颂四十一首·其二》是宋代诗人释普宁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0世纪至11世纪,即宋朝时期。
在那个时候,中国社会正处于从封建制度向中央集权制度转变的历史阶段。科举制度的改革使得士人阶层得以崛起,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诗歌成为了文人墨客表达个人情感、抒发爱国情怀的重要载体。
释普宁作为一位僧侣诗人,他的生活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曾游学四方,广交文人雅士,在诗歌创作上颇有建树。他的一生都在寻求心灵的解脱,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我们既能感受到他对尘世的眷恋,也能体会到他对超脱凡尘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