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同年曾南仲寺丞知温州

标题包含
送同年曾南仲寺丞知温州
久同朝迹又同年,更送旌麾过海边。 多士向来亲戴席,斯民今幸得苏天。 潜心阁上书千卷,鴈荡山中草一川。 小待公余寻旧迹,便归玉笋听鸣鞭。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袁说友(1140年-1204年),字起岩,号东塘居士,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出生于浙江金华,是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的名臣,历任太学正、国子祭酒、礼部尚书等职。 袁说友在文学上颇有成就,尤以诗...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长期共同经历朝政变迁,又同时年岁增长,还要送你的军旗去往海边疆场。众多贤能之士一直以来都亲近拥戴你,这百姓如今也幸运得以复苏天恩。你在阁楼上苦心研读无数书籍,雁荡山中的草地形成一条川流。稍等片刻你公务之余探寻过去遗迹,便可返回故里聆听召唤之声。
去完善
释义
1. 同年:古代科举考试同榜登科者互称为“同年”。 2. 寺丞:官名,宋代在判官厅或诸寺监设此职,佐长官处理日常事务。 3. 知温州:指担任温州府的行政长官。 4. 多士:贤能之士。 5. 戴席:尊师重道之意。 6. 斯民:这里的人民。 7. 苏天:拯救苍生,使百姓安居乐业。 8. 潜心阁:指书斋。 9. 雁荡山: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北部,著名的山水风景区。 10. 小待:短时间等待。 11. 公余:公务之余。 12. 玉笋:形容竹笋的美称,此处可理解为诗人的故乡。 13. 鸣鞭:马鞭敲击的声音,比喻催促启程。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送别友人去任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未来的期许。首联表达了两位诗人既是朝臣又是同年之谊,同时也送友人前往海滨地区赴任。颔联表达了对人才的尊重以及对民众的幸福生活的期待。颈联则通过对书籍的描述,表现了友人对知识的热爱,以及对自然景色的向往。尾联则表达了诗人期待在友人公事之余,一起探寻过去的足迹,共同聆听玉笋山上传来的鸣鞭声。整首诗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富有诗意,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同年曾南仲寺丞知温州》是南宋诗人袁说友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即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 袁说友(1140-1204),字起岩,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他是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的进士,历任秘书省正字、国子司业等职。当时正值金兵南下,国家局势紧张,战乱频繁。袁说友在担任京官期间,多次上疏朝廷,主张加强边防,改革政治。然而,他的建议并未被采纳,导致他感到失望和痛心。 在《送同年曾南仲寺丞知温州》这首诗中,袁说友表达了对友人曾南仲即将赴任温州知州的祝福和鼓励。他希望曾南仲能在温州地区施行仁政,改善民生,为国家尽忠尽职。同时,他也感慨自己未能在国家危难之际发挥更大的作用,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友情的珍视。 这首诗反映了南宋末年政治腐败、边疆危机的社会现实,以及文人志士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患意识。在诗中,袁说友以亲身经历为背景,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友情的深厚情感,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高尚品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