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法界才庵主 其一
不动茎茅法界庵,庵中无物不同参。
一条白棒胡床角,穿却从前五十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不动茎茅:形容内心平静,不受外界干扰的状态。
2. 法界:佛教术语,指诸法相互关系的真实境界。
3. 庵:佛教修行者的住处。
4. 无物不同参:意为庵中的所有事物都是值得学习和思考的。
5. 白棒:禅杖的一种,禅宗用于警策参禅者。
6. 胡床:一种古代的坐具。
7. 穿却从前五十三:这里是用禅宗典故。五十三参是禅宗禅宗二祖慧可求法的故事。慧可在向达摩祖师请教佛法时,达摩以“将心来,与汝安”回之。慧可自剖其心,达摩说:“吾无有心,汝亦无有处所。”慧可遂顿悟,赞曰:“吾已安心竟!”这里“穿却从前五十三”指的是突破了过去的种种迷障,达到了顿悟的境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慧空所写的一首禅诗,用以赞美法界庵的清净和禅宗的思想。“不动茎茅法界庵”,开篇描绘出法界庵的宁静安详的氛围,仿佛万物皆在参悟之中。而“庵中无物不同参”则表达了庵中万事万物都蕴含着佛理,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一条白棒胡床角,穿却从前五十三”,这两句则是以形象的比喻展现禅宗的顿悟观念,象征着抛开过往的五十三种杂念,使心灵得到解脱。整首诗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佛学修养以及对禅宗思想的独到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与法界才庵主 其一》是释慧空的一首著名诗篇,创作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释慧空,号圆照,是一位著名的佛教禅宗诗人,其诗作充满了哲理和禅意。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宋金对峙的历史阶段,政治局势复杂多变。诗人释慧空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感世事无常,人生短暂。他的诗歌创作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现实。
在人生的旅途中,释慧空经历了许多磨难。他曾出家为僧,后又还俗,体验了世俗生活的酸甜苦辣。这些经历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使他更加坚定地追求佛法的真理。
在释慧空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思考。他用生动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表达了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生命真谛的追求。这首《与法界才庵主 其一》就是其中之一,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佛法的信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