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奉教作
玉烛年行尽,铜史漏犹长。池冷凝宵冻,庭寒积曙霜。
兰心未动色,梅馆欲含芳。裴回临岁晚,顾步伫春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光阴飞逝,新的一年即将结束,铜壶滴漏依旧滴滴答答,显得时间过得如此漫长。夜晚池塘的寒冷凝结成了冰块,庭院中因严寒而积累的露水在晨光下似乎变成了霜。
那兰花的心还未曾动过颜色,而梅花却已经暗暗地蕴藏着芬芳。我在这个岁末徘徊不已,期待春天的脚步能早些来临。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玉烛:指时光流逝。
2. 铜史:古代铜制的计时器。
3. 漏:古代的计时器。
4. 池冷凝宵冻:夜晚池塘的水被冻结。
5. 兰心:兰花的花蕾。
6. 梅馆:梅花盛开的园林。
7. 裴回:徘徊不定。
8. 顾步:徘徊。
9. 伫:等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李峤在十二月时,奉教所作的诗歌。诗人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冬季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
首联“玉烛年行尽,铜史漏犹长”,诗人用“玉烛”和“铜史漏”这两个意象来表现时光的流逝。“玉烛”象征着一年的结束,而“铜史漏”则意味着时间仍在不断流淌。这里的“年行尽”和“漏犹长”形成了对比,强调了时光的无情流逝。
颔联“池冷凝宵冻,庭寒积曙霜”,诗人通过“池冷”、“庭寒”和“宵冻”、“曙霜”这些词语,生动地描绘了冬季寒冷的景象。这里的表现手法是通过对物体的描绘,表现出季节的特点。
颈联“兰心未动色,梅馆欲含芳”,诗人通过“兰心”和“梅馆”这两个形象,暗示了春天的即将到来。虽然此时仍然是冬天,但诗人已经看到了春天的希望。这里的“未动色”和“欲含芳”,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一种期待和盼望。
尾联“裴回临岁晚,顾步伫春光”,诗人通过对“裴回”、“顾步”的动作描绘,表现出了自己在此时此刻的心情。他在这个冬天的最后时刻,徘徊着,期待着春天的到来。这里的“临岁晚”和“伫春光”,构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使诗人的情感更加深沉。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十二月奉教作》是初唐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李峤所创作的一组诗。这组诗共十二首,分别描绘了从一月到十二月的自然景色和社会风俗。在这组诗中,李峤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景象和人民的生活风貌。
这组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650年至718年之间,这一时期正是唐朝的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蓬勃发展。作为唐朝的一位重臣,李峤历任太子舍人、给事中、尚书右丞、吏部尚书等职,在政治上有着显著的成就。然而,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也曾因直言进谏而触怒权贵,受到贬谪。这些人生经历使得李峤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一种深沉的情感和敏锐的观察力。
在李峤生活的时代,唐朝正处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之间,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富裕。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城市繁华,人民安居乐业。此外,唐朝的文化艺术也非常繁荣,诗歌、音乐、绘画等都有很高的成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峤创作了这组描绘各月份自然景色和社会风俗的诗篇,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景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