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杨柳
青柳映红颜,黄云蔽紫关。忽闻边使出,枝叶为君攀。
舞腰愁欲断,春心望不还。风花滚成雪,罗绮乱斑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青青柳树映照出美丽的容颜,黄色的云朵遮住了紫色的关口。突然间听说边境使者已经出发,我急忙去找他攀谈。
舞动的腰肢仿佛要被忧愁折断,春天的思念心情难以回归。风中的花朵飘散如雪,罗绮衣裳凌乱不堪。
去完善
释义
1. 青柳:绿色的柳树。这里可以指代年轻的士兵。
2. 红颜:青春的脸庞。这里可以指代美丽的女子。
3. 黄云:黄色的云彩。这里可以指代黄沙覆盖的边境地区。
4. 紫关:紫色的关口。这里可以指代边防要塞。
5. 边使:边防使者。这里可以指代传令边疆的使者。
6. 枝叶:这里的枝叶是指柳树的枝叶,这里用作动词,意为挽留。
7. 攀:抓住。这里可以理解为抓住对方的衣袖。
8. 舞腰:跳舞时的腰部动作。这里用来比喻女子的体态。
9. 愁欲断:形容极度忧愁。
10. 春心:春天的情怀。这里可以理解为对爱人的思念之情。
11. 望不还:盼望对方归来,却迟迟未归。
12. 风花:随风飘落的花朵。这里用来形容纷乱的战场景象。
13. 滚成雪:形容战场上沙尘滚滚,如同白雪一般。
14. 罗绮:丝织品。这里用来形容战场上的战袍。
15. 斑斑:斑点状。这里用来形容战袍上沾染的血迹。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戍边生活的边塞诗。诗中通过“青柳”、“红颜”、“黄云”、“紫关”等富有色彩的词汇,形象地展现了边疆的壮丽景色和戍边将士们的豪情壮志。同时,诗中通过对“边使”、“枝叶”、“舞腰”、“春心”等人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们的关心和敬意。在诗歌的后两句中,诗人运用“风花滚成雪”、“罗绮乱斑斑”等生动的意象,展示了戍边将士们在艰苦环境中的坚韧精神和无畏勇气。整首诗既表现了边疆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风貌,又抒发了诗人对戍边将士们的崇高敬意和对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折杨柳》是唐代诗人郑愔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唐玄宗至德年间(756-758年),这是一个政治动荡、战乱频仍的时期。诗人郑愔曾担任监察御史,后因触犯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他在流放期间,写下了这首表达离别愁绪的诗歌。
在唐代中期,边塞战争频繁,人民流离失所。这种社会背景使得诗人对离别的感受尤为深刻。郑愔在诗中通过描述折柳赠别这一场景,表达了对亲人朋友的深切思念和对战争的厌恶。他借用柳树易折的特性,隐喻人生的无常和别离的无奈,表达了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情感真挚,体现了郑愔在面对困境时对生活的深刻体验。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离别的场景,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时代的背景中,使得这首诗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