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宗降诞日长宁公主满月侍宴应制
春殿猗兰美,仙阶柏树荣。
地逢芳节应,时覩圣人生。
月满增祥荚,天长发瑞灵。
南山遥可献,常愿奉皇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日宫殿旁兰花盛开美景如画,仙界台阶上的柏树茁壮成长一片繁荣。在这美好的时节里,正好见证了圣人诞生的重要时刻。满月之时增添了吉祥的氛围,天地之间显露出神灵的灵气。从遥远的南山献上最好的礼物,始终希望献给皇上无尽的光明。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春殿:春天的宫殿,此处指皇帝居住的皇宫。
2. 猗兰美:赞美皇家的壮丽华美。猗兰,指皇宫里的美丽景象。
3. 仙阶:神仙的阶梯,此处借指皇帝的宝座。
4. 柏树荣:柏树的繁荣生长,象征国家的繁荣昌盛。
5. 芳节应:遇到美好的时节。芳节,美好的季节;应,顺应、适合。
6. 圣人生:圣人诞生,这里指皇帝的诞生。
7. 祥荚:吉祥的果实,这里指满月。
8. 天长:天长日久,寓意皇家的统治长久。
9. 瑞灵:吉祥的神灵,这里指天上的星星。
10. 南山:指南方的高山,这里可能是指具体的地名或者诗人的比喻。
11. 皇明:皇帝的英明,这里是对皇帝的赞美。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郑愔为庆祝中宗皇帝和长宁公主的生日而作的一首诗。首联描绘了春天的宫殿如同美丽的猗兰一样,仙人的台阶上柏树繁荣昌盛,营造了祥和美好的气氛。颔联则表达了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地方,碰巧遇到了皇帝的生日和长宁公主的诞生,凸显了吉祥喜庆的时刻。颈联则以月亮圆满比喻皇帝的恩泽如月光普照大地,天的长久象征皇帝的统治万年,同时表达了长宁公主出生带给皇室的瑞气和吉祥。尾联则表达了自己愿意像南山的佳果一样,贡献给皇家,永远拥护皇帝的光明伟业。整首诗寓意深远,表达了作者对皇室的忠诚和敬仰之情,同时也展现了唐代宫廷生活的繁荣景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是唐朝诗人郑愔在公元706年为庆祝中宗李显生日以及长宁公主的满月宴会而创作的应制诗。此时期是中宗复位后不久,大唐社会逐渐恢复稳定并开始繁荣的时期。
郑愔作为唐代著名文人,曾任吏部员外郎、司勋郎中等职务,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然而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历经了武则天、中宗李显、睿宗李旦及玄宗李隆基四朝的更迭。在武周时期,他曾因直言进谏被贬官;神龙元年(705年),李显复位,他也随之受到重用,并在此次宴会中以文学应制诗得到了皇帝的赏识和赞誉。
当时的大唐王朝刚刚走出武则天的统治,政治形势相对平稳,但由于皇位的频繁更迭,朝廷内部仍然存在一定的政治斗争。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表现了郑愔对皇帝忠诚、关心民生以及享受太平盛世的赞美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