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奉和幸望春宫送朔方大总管张仁亶

标题包含
奉和幸望春宫送朔方大总管张仁亶
御跸下都门,军麾出塞垣。长杨跨武骑,细柳接戎轩。 睿曲风云动,边威鼓吹喧。坐帷将阃外,俱是报明恩。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皇帝的车驾进入首都的大门,军队的旗帜延伸到边疆。长长的杨树横跨了英勇的骑士,细细的柳树连接了战车和军事帐篷。睿智的乐曲让风云涌动,边境的威严伴随着鼓声和吹奏的声音更加喧嚣。坐在军帐里的将领们,都在国境线之外效忠国家,都是报答圣上的恩情。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奉和:即写诗与人唱和,表示对人诗作的敬意和回应。 2. 幸望春宫:望春宫,位于唐代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附近,为皇帝行幸之处。 3. 朔方:指北方边地。大总管:唐朝时期边防军统帅的官职。 4. 张仁亶:唐朝将领,曾担任朔方大总管。 5. 御跸下都门:御跸,皇帝的仪仗;都门,都城之门。这句话意思是皇帝离开了首都。 6. 军麾:军队的旗帜;塞垣:古代指边疆城堡。 7. 长杨跨武骑:长杨,指长安附近的皇家猎场长杨宫;武骑,指精锐骑兵。 8. 细柳接戎轩:细柳,代指皇帝的行营;戎轩,军队用的车辆。 9. 睿曲:皇上的音乐;风云动:形容音乐声势浩大。 10. 边威鼓吹喧:边威,边境的威严;鼓吹喧,鼓乐齐鸣的声音。 11. 坐帷将阃外:坐帷,坐镇的将领;阃外,指京城以外的地方。 12. 报明恩:报答皇上的知遇之恩。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郑愔为皇帝出行所作的应制诗,表达了皇帝巡视边疆、安抚将士的场面和对国家安定团结的美好愿景。全诗以御跸(皇帝的辇驾)开篇,描绘出皇家的庄严气势;接着通过“长杨跨武骑,细柳接戎轩”表现出了皇帝出行的壮观景象和军队的雄姿;第三句“睿曲风云动”中的“睿曲”指的是皇帝的命令或法令,表现了皇帝的威严和智慧;“边威鼓吹喧”则传达出边疆的繁华和蓬勃气象;结尾两句“坐帷将阃外,俱是报明恩”则是对将士们忠诚守边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皇帝英明决策的感激之情。整首诗语言华丽,意境开阔,展现了唐王朝的强大国力和繁荣昌盛的景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奉和幸望春宫送朔方大总管张仁亶》,由唐朝诗人郑愔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在这首诗里,郑愔表达了他对边疆将领的敬仰以及对国家安全的关切之情。 在天宝年间,唐朝社会繁荣,国力强大,但同时也面临着外敌入侵的威胁。当时,突厥、吐蕃等周边民族对唐朝边境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朝廷需要派遣得力的大将镇守边疆,保卫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在这个时期,郑愔身为朝臣,对于国家的安危非常关注。他在诗中对朔方大总管张仁亶表达了敬意和支持,希望他能带领军队取得胜利,捍卫国家的疆土。 郑愔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值唐玄宗的鼎盛时期,也是唐朝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后,安史之乱爆发,唐朝逐渐走向衰落。而这首诗则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段见证,反映出了唐朝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英勇将领的敬仰。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