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吟
志非啄木在啄虫,利觜似染虫血红。
木外无虫虫在中,外视一啄殊不空。
人嗟木皮遭囓毁,岂知虫多木心死。
木心无蠹木乃荣,安得去国之蠹如此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鸟儿的志向并非只在啄食虫子,而是通过锋利的嘴巴捕捉害虫。看起来好像只啄了一个洞,实际上已经捉到了不少虫子。人们看到树木的表皮被啄食,不知道这是为了消灭树干里的虫子。如果树心没有虫子,树木就能茁壮成长。多么希望那些国家蛀虫也能像鸟儿一样被清除啊!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啄木:指啄木鸟以喙啄树,捕捉树干内的害虫。
2. 宋自逊:南宋文学家。
3. 志非啄木在啄虫:此处作者以啄木鸟喻自己,表示自己并非真的在啄食树木中的害虫,而是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心中的想法。
4. 利觜似染虫血红:指啄木鸟尖锐的喙沾上了血红的虫子,寓意揭示社会弊病的同时也揭露了自身的遭遇。
5. 木外无虫虫在中:表面上看啄木鸟正在捉树皮外的虫子,实际上它真正捉的是树心里的虫子。这里的意思是作者暗讽那些看似做善事的人,实际却在背后捅刀。
6. 外视一啄殊不空:从外部观察,啄木鸟每一次啄击似乎都没有白费力气,因为它们确实捉到了虫子。这里暗示作者在抨击时弊时并不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徒劳的。
7. 人嗟木皮遭啮毁:人们看到啄木鸟啄破了树皮,都为此感到可惜。这里可以理解为作者对社会现象的忧虑。
8. 岂知虫多木心死:岂能知道,树干内密密麻麻的虫子已经让树的内心枯萎。这一句是对当前世道的一种批判。
9. 木心无蠹木乃荣:如果树的内心没有受到虫子的侵害,那么树便能重新焕发生机。这里寓意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使国家强大昌盛。
10. 安得去国之蠹如此觜:怎样才能找到像啄木鸟那样具有尖锐喙的国家栋梁呢?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于优秀人才的发掘以及期待国家治理得到改善的愿望。
去完善
赏析
《啄木吟》这首诗通过描绘啄木鸟啄虫的画面,揭示了社会现象。诗人以啄木鸟比喻有才干的人,他们为国家和人民清除蛀虫、清理害虫,使国家繁荣昌盛。然而,有些看似有才华的人,实际上却在贪污腐败、损害国家利益,这种行为与啄木鸟的本意背道而驰。
诗中的“木外无虫虫在中”,意味着那些贪腐之徒往往善于隐藏自己的罪行,使得外界难以察觉;而“木心无蠹木乃荣”则暗示只有清除这些蛀虫,国家才能真正繁荣富强。诗人以此呼吁人们警惕身边的蛀虫,共同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啄木吟》是宋代诗人宋自逊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诗歌。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大约公元1160年前后。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在这期间,宋自逊作为一个士人,生活并不平静。他虽才华横溢,但科举落第,无法进入仕途。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屡失败,这使他深感挫败和无奈。然而,尽管生活在这样的困境中,他却始终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以自然界的美景来抚慰心灵的创伤。
在这个时代,人们普遍崇尚儒家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完美。在这样的环境下,宋自逊将个人的遭遇融入对自然的观察之中,借咏物诗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情操。《啄木吟》便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通过对啄木鸟形象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