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
揭纸糊窗莫放开,园丁新送木犀来。
绕屏著色无非画,尽日烘香不用煤。
同气相求唯径菊,后生可畏独江梅。
月中一本应灵异,待向仙娥觅种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撕掉窗户上的贴纸不要扔掉,园丁刚送来新鲜桂花。
环绕屏幕的各种颜色都成了画卷,整天散发着香气不需要烧煤。
只有沿着小径的菊花和我气味相投,年轻而有潜力的是孤独的江梅。
月亮中的那株植物应该与众不同,我要向仙女请教种植的方法。
去完善
释义
1. 揭纸糊窗莫放开:揭起窗户纸不要让它打开,指的是不要让新鲜空气进入屋内,以保证桂花的香气不易消散。
2. 园丁新送木犀来:园丁送来了新鲜的桂花。木犀是桂花的别称。
3. 绕屏著色无非画:围绕屏风涂色不过是作画罢了,这里比喻桂花的香气浓郁如画作。
4. 尽日烘香不用煤:整天都能闻到香气,不需要使用煤炭等燃料来熏香。
5. 同气相求唯径菊:同类的事物互相吸引,这里指的是桂花香与菊花的香味相互映衬。
6. 后生可畏独江梅:江梅意指梅花,梅花虽晚于桂花开放,却也是香气迷人的花卉,体现出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精神风貌。
7. 月中一本应灵异:月亮上应该有一株神奇的桂花树。
8. 待向仙娥觅种栽:等待从月亮上的仙女那里寻找桂花的种子进行种植。
去完善
赏析
《桂花》这首诗通过描绘桂花的香气、形态以及它与其他植物的关系,展现了诗人对桂花的独特理解和欣赏。首联中,“揭纸糊窗莫放开”表现出诗人小心翼翼地保护着窗户,不让桂花的香气飘散出去,突显了桂花的香气浓郁。“园丁新送木犀来”则形象地描绘了园丁送来的桂花植株,表现了桂花的珍贵。
颔联“绕屏著色无非画,尽日烘香不用煤”生动地描述了桂花的美丽和香气。“著色无非画”表示桂花的色彩丰富多样,如同美丽的画卷;而“尽日烘香不用煤”则表现了桂花的香气持久,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力就能散发出浓郁的香气。
颈联“同气相求唯径菊,后生可畏独江梅”则是通过比较桂花与径菊、江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强调了桂花的独特魅力。“同气相求”表示桂花与径菊有相似的特性,但桂花更显高贵;而“后生可畏”则表示年轻的江梅虽然充满活力,但与桂花相比仍显不足。
尾联“月中一本应灵异,待向仙娥觅种栽”则通过想象桂花的来源,赋予桂花神秘的色彩。诗人认为桂花是从月宫降下的,是仙子们的产物,因此具有神奇的灵性。诗人希望从仙子们那里得到桂花的种子,以此来培育更多的桂花植株。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桂花的细腻描绘和独特理解,展现出了桂花的美丽、香气和灵性,表达了对桂花的深深喜爱和赞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桂花》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宋自逊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这一时期的诗人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尤其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景物。
在这个时期,宋自逊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曾担任过县令,但由于性格耿直,不善于迎合权贵,最终在官场受到排挤,被迫辞官归隐。这种人生经历使得他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对民间疾苦有着深刻的体会。
当时,南宋正处于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金兵入侵,国家四分五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投身抗金事业,抒发家国情怀。宋自逊也不例外,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民众疾苦,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
《桂花》这首诗意境优美,通过描绘桂花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反映出诗人身处乱世,渴望宁静生活的内心情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