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照镜辞

标题包含
照镜辞
匣中青镜秋月明,妍嗤毫发无遁形。 人心不同有如面,青铜照面不照心。 人心本灵本虚静,谁实昏之私欲胜。 匣取青铜且勿开,自照心中大圆镜。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匣中的青镜映照着明亮的秋月,美丑瞬间一览无遗。 人们的内心犹如面貌,各有不同,但青铜镜子只能映出外貌,却无法照到内心。 人的心灵原本清净纯洁,但往往被无尽的私欲所遮蔽。 不如让我们暂时收起青铜镜子,回归内心的宁静,以净化自己的灵魂。
去完善
释义
1. 匣:古代妇女多置镜子于匣中。 2. 青镜:指青铜镜,古代用于照面的铜制镜子。 3. 秋月明:秋天的月亮明亮。 4. 妍蚩:美好和丑恶。这里指人的外貌美丑。 5. 毫发无遁形:任何细小的差异都难以隐藏。 6. 有如面:指人们的面孔各不相同。 7. 青铜照面不照心:青铜镜只能映出人的外貌,无法照出人的内心。 8. 本灵:本来具有的灵性。 9. 本虚静:原本应该是空虚安静的。 10. 昏:使昏暗,指自私的欲望让人变得昏暗不明。 11. 匣取青铜且勿开:将青铜镜放在匣子里不要打开。
去完善
赏析
《照镜辞》是一首充满哲理和人生思考的诗歌。诗人以青镜、人心和青铜为意象,巧妙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心灵的本质。诗中首先描绘了匣中的青镜在秋月的映照下格外明亮,使得人的面容清晰可辨,而内心的善恶却无法通过镜子反映出来。这实际上暗示了人心的复杂多变,无法单纯用美丑来定义。紧接着,诗人提到人心的不同犹如面部的千差万别,而青铜镜只能照见表面,却照不亮内心深处的黑暗。这一对比表明了人心的复杂和难以捉摸,也强调了内心的修养和自我审视的重要性。 诗人接下来反思人心本是灵动的,却因为私欲的战胜而变得昏暗不明。他呼吁人们不要过分依赖外在的事物,而是应该从内心深处去照亮自己,追求内心的光明与洁净。最后一句“匣取青铜且勿开,自照心中大圆镜”则体现了诗人的人生哲学:人应该在自省中去寻找真实自我,不受外界干扰,保持心灵的宁静与清醒。 总的来说,这首诗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人性与心灵,启示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在成长,不断提升道德境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照镜辞》是南宋诗人宋自逊的一首名篇,创作于南宋末年,大致在公元1260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南宋政权已岌岌可危,外有蒙古军队的侵扰,内有朝政腐败、民生疾苦等问题。作为一位关心国事、体恤民情的诗人,宋自逊深感忧虑,试图以自己的诗篇唤起民众和当权者的关注。他的诗歌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反映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深关切。 在个人方面,宋自逊年轻时曾游历各地,结交了众多文人墨客,但在宦途中并不得志。他一生清贫,以教书为业,过着简朴的生活。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民间的疾苦有了更深的体会,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他的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总的来说,《照镜辞》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南宋末年的社会现实和个人生活经历,展现了诗人在时代风云中的担当和责任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