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侯彦周
塞鴈仍南去,慇懃问耒阳。
催科应独拙,理发讵能长。
邑古弦歌地,年丰鱼稻乡。
婆娑还得不,三径未云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飞翔的大雁仍在向南前行,真诚地向耒阳询问。繁重的政事让我倍感孤独与笨拙,打理头发又怎么能持久。这个古老的地方曾是音乐的摇篮,丰收之年也有丰盛的鱼和稻米。在这枝叶婆娑的地方,我仍然无法忘怀,那三个路径并未荒废。
去完善
释义
"塞鴈仍南去,慇懃问耒阳。"中的"耒阳"指湖南省耒阳市,相传因耒阳侯在此筑城而得名,这里的意思是张栻希望来自南方的雁群能够向远方的侯彦周询问他的状况。
"催科应独拙,理发讵能长。"中的"催科"指的是催促赋税,这两句的意思是虽然自己催缴赋税的方法比较笨拙,但百姓的生活应该还是比较安定的。
"邑古弦歌地,年丰鱼稻乡。"表示张栻所在的地区历史悠久,景色优美,而鱼稻之乡则意味着丰收的景象。
"婆娑还得不,三径未云荒。"中的"婆娑"是指逍遥自在的生活,"三径"指的是归隐者的住处,这句诗的意思是希望侯彦周即使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也不会荒废自己的事业。
去完善
赏析
《寄侯彦周》是南宋诗人张栻写给朋友侯彦周的信件,表达了对其境况的关切和祝福。首联“塞鴈仍南去,慇懃问耒阳”,以大雁南飞象征离别,用询问耒阳县(侯彦周所在地)的方式表达对朋友的关心。颔联“催科应独拙,理发讵能长”描绘了侯彦周的无奈生活:催科意味着催收租税,暗示他可能穷困潦倒;理发指治理政务,难以长久表明侯彦周处境艰难。颈联“邑古弦歌地,年丰鱼稻乡”则展现了一幅富饶的鱼米之乡的画面,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尾联“婆娑还得不,三径未云荒”委婉地提醒侯彦周不应荒废岁月,尽情享受田园生活。整体而言,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独到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寄侯彦周》是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张栻的一首词。此词约创作于公元1167年左右。那时,正值宋朝南渡之后,国土丧失,民生困苦的时期。然而,士大夫阶层却并未放弃对抗金事业的坚守,因此在南宋朝廷之上,忠良之士仍然是担当重任的主要力量。
在人生际遇方面,此时的张栻已是理学名家,深受宋孝宗的器重,历任太子侍讲、国子祭酒等要职,对于国家的治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而他的好友侯彦周,也是一代忠良,二人共同以“儒家之道”为指引,致力于抗金事业和民族统一。
时代背景方面,这一时期正是金兵南侵的高峰期,广大民众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的稳定和民众的生活需要强大的政权来维持和保障。在这种环境下,张栻与侯彦周的友谊显得更加可贵,也使得他们更加坚定地要为国家的安定与民族的复兴努力不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