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蚕女

标题包含
蚕女
养蚕先养桑,蚕老人亦衰。苟无园中叶,安得机上丝。 妾家非豪门,官赋日相追。鸣梭夜达晓,犹恐不及时。 但忧蚕与桑,敢问结发期。东邻女新嫁,照镜弄蛾眉。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养蚕:通过桑叶喂养蚕,获取蚕丝以供纺织。 先养桑:在开始养蚕之前,需先培育好桑叶供给。 蚕老人亦衰:随着养蚕的时间推移,人们也会逐渐衰老。 苟无园中叶:假如没有足够的桑叶,就无法让蚕正常生长。 机上丝:将蚕丝纺织到织布机上。 豪门:指富有而有地位的家庭。 官赋:需要向朝廷交纳的赋税。 日相追:每天都要完成交纳税收的任务。 鸣梭:用梭子编织丝绸的声音。 夜达晓:从晚上忙活到早晨。 及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但忧:只担忧。 蚕与桑:蚕的成长情况和桑叶的数量。 结发:古代女子结婚时梳理头发的行为,这里表示成婚。 东邻女新嫁:东边邻居家的女儿刚嫁人。 照镜:观察自己形象的过程。 弄蛾眉:整理眉毛的动作,展示出新人娇羞美丽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蚕女词,看似简单,实则包含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场景和细腻的人性描绘。首句“养蚕先养桑,蚕老人亦衰”,指出了蚕女生活和劳动的基本状态,养蚕的关键在于养桑,蚕的繁衍生息与桑叶的生长息息相关,同样地,蚕女的衰老也伴随着她养蚕的岁月。在次句“苟无园中叶,安得机上丝”中,诗人选取了“叶”和“丝”作为象征物,来凸显蚕女辛劳的付出,为了得到更好的蚕丝,她们必须悉心照顾桑叶。 接下来的句子“妾家非豪门,官赋日相追”点明了蚕女的贫困处境,尽管自家并非富有,仍需交纳税赋,这也就意味着她们需要付出更多的辛勤努力才能维持生计。最后两句“鸣梭夜达晓,犹恐不及时”则生动地描绘了蚕女夜间织布,从晚上直到早晨,唯恐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生活图景。而结尾两句 “但忧蚕与桑,敢问结发期。东邻女新嫁,照镜弄蛾眉。” 则揭示了蚕女生活的另一个侧面,她所担忧的是如何种好桑叶、养好蚕儿,而不是自己何时能够嫁人。对比邻家的女子,刚刚成婚,可以打扮化妆,展现出全然不同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以简练的文字勾勒出蚕女辛勤劳作的画面,同时也暗示了蚕女艰难的社会地位和无奈的人生选择。诗人通过这种对比方式,向读者展示了社会现实的复杂面貌和人性的真实一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蚕女》是唐代诗人司马扎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通过讲述蚕女的传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丝绸生产和蚕桑文化的关注。在唐朝时期,丝绸之路的繁荣使得丝绸成为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而蚕桑业的发展也为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司马扎本人作为一位热爱自然的文人,对蚕桑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因此,他在创作这首古诗时,既表达了对于蚕桑文化的敬意,也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