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河中鹳雀楼
楼中见千里,楼影入通津。烟树遥分陕,山河曲向秦。
兴亡留白日,今古共红尘。鹳雀飞何处,城隅草自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河中:河中府,古代行政区划名,在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市一带。
2. 鹳雀楼:位于河中府的一座著名楼阁,始建于北周时期,唐代文人墨客常来此登高赋诗。
3. 千里:指从鹳雀楼上可以眺望到的远方景色。
4. 楼影入通津:形容楼影倒映在水中,显得如同通往河边的道路一样。
5. 烟树遥分陕:此处指黄河两岸的树木犹如烟雾般,依稀可见陕西的地界。
6. 山河曲向秦:指黄河和山峦曲折地流向秦国。
7. 兴亡留白日:形容世事变迁,留给人们思考的是那永恒的白日。
8. 今古共红尘:古今的人们都在这滚滚红尘之中度过一生。
9. 鹳雀飞何处:鹳雀指的是鹳雀楼的得名来源,相传古人因在此见到一群鹳雀而得名。这句问鹳雀飞到何处,实际表达的是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10. 城隅草自春:城隅指城墙的角落,这句表示春天到来时,城墙角落里的草儿会自然生长。
去完善
赏析
《登河中鹳雀楼》:这首诗通过描绘鹳雀楼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慨。首联写楼中视野之开阔,展示了河山之美;颔联以烟树、山河为背景,呈现出陕西与甘肃的分界;颈联将古今兴衰与红尘中的纷扰相对照,引发对历史沧桑的沉思;尾联则通过对鹳雀飞翔和城隅草长的描绘,暗示了自然的永恒和生命的循环。整首诗意境深远,韵味悠长,展现出诗人独特的历史视角和对人生哲学的深度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河中鹳雀楼》为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司马扎所作。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74年,当时唐朝正处于日趋衰弱的时期,政治腐败,民生疾苦。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司马扎凭借其敏感的文化触觉和对民间疾苦的关切,通过这首《登河中鹳雀楼》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生以及时空的深刻思考。在诗中,他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以此表达出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追求和突破的信念。
同时,这首诗的创作也与作者本人密切相关。尽管出身贫寒,但司马扎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具有深厚的学识底蕴。他的才情得到了当朝皇帝的赏识,先后担任过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务。然而身处高位,他依然关心民生,始终保持一颗质朴的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