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草怨
种田望雨多,雨多长蓬蒿。亦念官赋急,宁知荷锄劳。
亭午霁日明,邻翁醉陶陶。乡吏不到门,禾黍苗自高。
独有辛苦者,屡为州县徭。罢锄田又废,恋乡不忍逃。
出门吏相促,邻家满仓谷。邻翁不可告,尽日向田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词句注释】
1. 《锄草怨》:描述农民辛劳耕种的诗歌,感慨辛勤的农民为了缴纳官府的赋税而苦苦劳作,希望得到官员的关注与体恤。
2. 司马扎:唐代诗人。
3. 蓬蒿:指杂草。
4. 官赋:官方征收的赋税。
5. 宁知:岂能知道。
6. 荷锄劳:拿着锄头辛苦劳动。
7. 亭午:正午,中午。
8. 霁日:晴朗的天气。
9. 邻翁:邻居的老翁。
10. 醉陶陶:陶醉于饮酒之中。
11. 乡吏:地方小吏。
12. 禾黍苗:禾苗和高粱苗。
13. 州县徭:封建社会底层百姓需承担的地方劳役。
14. 罢锄田又废:因为劳役而无法继续耕种田地。
15. 恋乡:留恋家乡。
16. 不忍逃:无法离开家乡逃避劳役。
17. 吏相促:催促去完成劳役任务的官吏。
18. 满仓谷:家里谷物堆积满仓。
19. 不可告:不敢告诉别人。
20. 尽日:整日,整天的意思。
21. 向田哭:面对田地哭泣。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锄草怨》,描述了农人辛勤耕作、渴望丰收的情景,以及官吏剥削、贫富差距的现实。首联描绘农民盼望雨水滋润田地,却因雨量过大而杂草丛生。颔联强调农民的辛勤劳作,却迫于赋税的压力而无法休息。然而,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们仍然保持着勤劳的品质,正如颈联所说:“独有辛苦者,屡为州县徭。” 尽管如此,收成依然不佳,这使得农民无法维持生活,也无法逃离这种艰苦的生活。最后一联则揭示了农民在沉重的税收负担下的无奈,以及他们在困难中的无助和无力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锄草怨》是唐代诗人司马扎所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的无奈和挣扎。在唐代这个繁荣昌盛的时期,文人墨客对于隐居生活有着浓厚的兴趣,然而司马扎却在诗中揭示出这种生活的艰辛和困苦。
创作时间方面,《锄草怨》大约完成于唐玄宗时期,也就是公元8世纪中叶。在这段时间里,虽然社会政治相对稳定,但民间疾苦依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马扎的创作情感和主题选择。
人生际遇方面,司马扎出身贫寒,以耕读为生。他经历了漫长的求仕之路,却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这样的经历使他深刻体会到民间的艰辛,因此在诗歌中表现出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批判。
时代背景方面,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在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社会矛盾和不公现象。这对于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他们在赞美自然美好的同时,也能关注到民间的苦难和民众的呼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