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南徐夕眺

标题包含
南徐夕眺
行吟向暮天,何处不凄然? 岸影几家柳,笛声何处船。 楼分瓜步月,鸟入秣陵烟。 故里无人到,乡书谁为传。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行吟:边走边唱,指游览、漫游。 2. 暮天:傍晚的天空。 3. 岸影:岸边景物的影子。 4. 柳:柳树,此处泛指柳树一带的风景。 5. 笛声:笛子吹奏出的声音。 6. 瓜步:古代地名,位于今江苏省南京市附近。 7. 秣陵:古代地名,即今南京市。 8. 故里:家乡,故乡。 9. 乡书:寄给家乡的书信。
去完善
赏析
首联“行吟向暮天,何处不凄然?”描绘出诗人在傍晚时分,独自漫步、感慨万千的形象。这里以“何处不凄然”发问,流露出诗人对生活无奈、无法排解的哀愁。 颔联“岸影几家柳,笛声何处船”两句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图:河岸边有几棵柳树,水面上的船只渐行渐远,笛声悠扬。这里的“岸影”与“笛声”形成对比,暗含诗人内心中的孤独与寂寥。 颈联“楼分瓜步月,鸟入秣陵烟”中,“楼分瓜步月”形象地描绘出月亮在高楼间的景象;而“鸟入秣陵烟”则表现了飞鸟消失在薄雾之中。这两句既渲染了周围环境的清幽之美,也寓含着诗人对人生百态的感慨和沉思。 尾联“故里无人到,乡书谁为传?”中的“故里无人到”意味着诗人远离家乡,内心感到无比孤独;而“乡书谁为传?”则是他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这两句情感深沉,余味悠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南徐夕眺》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南徐地区登高远眺的景色。此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年-756年)。这一时期,唐代社会繁荣昌盛,文人墨客云集,文学艺术达到了空前的高峰。 司马扎作为唐代的一位诗人,其人生际遇波折。他早年家境贫寒,后来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渐崭露头角。然而,他在仕途上并未取得显著的成就,因此他的诗歌作品多表现出世态炎凉、人生坎坷的感慨。 在南徐州(今江苏南京一带)期间,司马扎常常登高远眺,欣赏这里的美丽风光。他的《南徐夕眺》一诗便是描绘了此地夕阳西下的壮丽景色。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当时唐朝社会的繁荣景象以及诗人的人生态度。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