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
黄冈临古岸,依谷尽人家。
老稚崇清俭,衣冠鄙俗华。
花香幽径僻,鸟噪夕阳斜。
俯仰情何寄,烟霞自足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黄冈靠近古老的河岸,沿着山谷住满了人家。老人和小孩崇尚清廉节俭,他们穿戴得体的衣服和帽子,不追求庸俗华丽。花香弥漫在幽静的小路上,鸟儿在夕阳西下时发出喧闹的声音。在这美景中,我心情愉悦地抬头低头观看,仿佛一切美好都尽在眼前,这烟霞风景就足以令人自豪。
去完善
释义
1. 黄冈:古代地名,位于今中国湖北省黄冈市一带。
2. 老稚:老人和小孩。这里指代当地居民。
3. 崇:崇尚,推崇。
4. 清俭:清廉节俭。
5. 衣冠:衣着服饰,这里借指人们的仪表、风度。
6. 鄙:鄙视,瞧不起。
7. 俗华:世俗的华丽。这里指追求奢侈享受的行为。
8. 幽径:幽静的小路。
9. 鸟噪:鸟儿喧闹。
10. 俯仰:低头抬头,表示时间短暂。
11. 情何寄:情感寄托于何处。
12. 烟霞:烟雾和彩霞,这里比喻美丽的自然景观。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作者在黄冈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首句“黄冈临古岸”点明地点,表明黄冈位于古老的水岸边。接下来两句描绘了黄冈周边的风景和生活场景:山谷间分布着众多人家,老人和孩子们崇尚节俭,衣着朴素。五六句转向更具体的自然景观:花香扑鼻的小路上,鸟儿在夕阳西下时分喧闹。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将一个真实的、生动的画面呈现给读者。
最后两句,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他环顾四周,感叹眼前的美景足以令人陶醉,认为这是对自己心灵的慰藉。整首诗结构紧凑,语言优美,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黄冈》是明代诗人赵公豫的一首描绘长江沿岸风景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明朝末年,即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在那个时候,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如明末农民起义、倭寇侵扰等。这种时代背景对赵公豫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赵公豫作为一位官员,他在长江沿岸任职,亲眼目睹了当地的自然风光和社会风貌。在这一时期,他的人生际遇充满了波折,既要面对战乱的威胁,又要关注民生疾苦。这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民众生活的关切。
在这首《黄冈》诗中,赵公豫通过对长江沿岸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故乡的眷恋。同时,他也借此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