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郊外

标题包含
郊外
秋色全摇落,幽寻兴未穷。 闲云回远岫,飞鸟下孤桐。 人事寒相迫,枫林老益红。 胜游堪自适,何必上崆峒。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天的景色全都变得凋落,但我们在寻找乐趣的道路上还未满足。 悠闲的云朵飘回到遥远的山峰,孤独的鸟儿飞落到高大的梧桐树上。 人间的事务让人感到寒冷,但是枫叶在秋天越老却越发红火。 这次旅行足够让人自我享受了,又何必非要去名山呢?
去完善
释义
《郊外》:该诗为明朝诗人赵公豫创作的一首描写郊外景色的诗。 注释如下: 1. 秋色:秋天的景色; 2. 全摇落:指所有植物叶子都凋落; 3. 幽寻:指探访幽深的地方; 4. 未穷:没有尽头; 5. 闲云:悠闲的云朵; 6. 回远岫:指在远处飘荡; 7. 飞鸟:飞翔的鸟儿; 8. 下孤桐:落在孤立的桐树上; 9. 人事:指人间的琐事; 10. 寒相迫:寒冷的季节临近; 11. 老益红:指枫叶颜色更加鲜艳; 12. 胜游:愉快的旅行; 13. 堪自适:可以自我欣赏; 14. 何必:表示不必或不需要; 15. 上崆峒:指的是登临中国甘肃省平凉市的名山崆峒山,此处表示远行。
去完善
赏析
《郊外》是清代诗人赵公豫创作的一首描绘秋天景象的诗。诗人以郊外之景作为诗歌的主题,表达了自己对于秋色的独特感悟和悠然自得的心境。在诗中,赵公豫通过观察郊外的自然景观以及自己的感受,展现出秋天的一种宁静与美丽。 首联“秋色全摇落,幽寻兴未穷”,点明了秋天的主题。“秋色”一词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特点,同时借助于“全摇落”的表现手法,强调出秋天的衰落感,凸显出生命的短暂。然而诗人笔锋一转,在“幽寻兴未穷”句中,表达出对探寻秋色的浓厚兴趣。 颔联“闲云回远岫,飞鸟下孤桐”,将视野从地面转向天空。诗人用“闲云”、“飞鸟”来形容秋天的自然景象,赋予这些景物以生命与活力。特别是“孤桐”的出现,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一画面之中。 颈联“人事寒相迫,枫林老益红”,诗人将笔触从景色转向人事。“人事”一词表达了人的命运与生活,而“寒相迫”则象征着人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与此同时,枫叶的“老益红”显示出秋天的艳丽与炽热,这种对比反衬出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即便生活艰难,也要追求美丽的人生。 尾联“胜游堪自适,何必上崆峒”,诗人通过对出游的描述,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的超脱境界。他表达出自己对于这种美好的出游体验感到满足和快乐,并且认为这样的生活就已经足够美好,无需去追求更多更高的东西。 总之,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郊外的景象,传达了诗人热爱生活、享受自然的积极人生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郊外》是清朝诗人赵公豫所作,创作于1860年。此时正值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国家正处于战乱之中。 作为清朝官员,赵公豫在官场生涯中几经浮沉。他因才能出众而受到皇帝赏识,先后担任多个要职,但在太平天国运动中,他的家乡遭战火波及,家人也受到影响。在这种背景下,他写下了这首诗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战乱的忧虑。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郊外散步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故乡的热爱。同时,通过描绘战争的惨烈景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安与动荡。这首诗歌充分展示了赵公豫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