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驳
舟小名为驳,临河体实轻。
扪滩鱼贯上,放溜雁行行。
云气仙山静,风声远树鸣。
时和春又暮,旷览可娱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船儿名字唤作驳,靠近河岸轻盈身体。
摸过沙滩如鱼前行,顺流而下如雁飞翔。
云雾缭绕中仙山静谧,风声里远处树林摇曳。
春日和煦时光已近晚,放眼望去舒心快意。
去完善
释义
祁门:安徽省的县名,位于黄山南麓,古称“阊门”,因境内有祁山而得名。
驳:指船只的一种类型,此处指小船。
临河:靠近河边。
扪滩:触摸河滩。扪,抚摸、触摸。
鱼贯上:比喻船只顺着河道依次上行。鱼贯,像鱼群游动那样一个接一个地连续不断。
放溜:顺着水流而下。放,顺着;溜,水流。
雁行行:大雁飞行的队列,这里比喻船只并列而行。
云气仙山静:云雾弥漫在山上,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仙山,形容祁门一带的群山秀美如仙境。
风声远树鸣:风吹过远处的树木发出声响。
时和:时世和平。
春又暮: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
旷览:在空旷的地方观赏景色。
娱情:愉悦心情。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乘驳舟沿途所见的美景及自己的心境。首句通过“舟小”和“临河”的描写突出了驳舟的特点以及其所处的环境。紧接着,诗人用“扪滩鱼贯上,放溜雁行行”展示了船夫们熟练的操作技艺,同时借用了鱼贯而行和雁行有序的形象,赋予画面生动活泼之感。接下来的诗句中,“云气仙山静,风声远树鸣”展现了山水间的宁静,同时通过对云气的描述又给人留下一种神秘的感觉。末联则表达了诗人在春天的尾声中享受到这种自然美景所带来的愉悦心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祁门驳》是清代诗人赵公豫在乾隆年间所创作的诗歌。这首诗描述了祁门地区河水泛滥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当地民生疾苦的关切之情。
赵公豫生活在清朝乾隆时期,这是一个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的时期。然而,这一时期也存在着严重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赋税沉重等,导致许多农民流离失所,生活困苦。赵公豫作为一个关心民生的文人,对这些现象深感痛心。
祁门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处长江与新安江的交汇处,地势低洼,易受洪水侵袭。每当河水泛滥时,当地的百姓便会遭受巨大的灾难,庄稼被淹,房屋被毁,生活陷入困境。赵公豫在游览祁门时,亲眼目睹了这一惨状,遂写下了这首《祁门驳》。
在这首诗中,赵公豫通过对祁门河水的描绘,展现了洪水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朝廷忽视民生、不恤百姓的忧虑和愤懑。通过这首诗,赵公豫呼吁统治者关注民生,减轻百姓的负担,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