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马台
戏马台边风色寒,黄河昼夜水弥漫。
椎心每恨英雄尽,放眼还知天地宽。
宴设鸿门王气在,烟销秦阙霸图残。
知几亚父身先死,不见阴陵行路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戏马台的四周寒风瑟瑟,而黄河的水流日夜泛滥。常常痛心疾首地惋惜英雄们已经不在了,但放眼望去,天地依然辽阔无边。霸王在鸿门设宴的英气还在,而秦朝宫殿烟雾散去后的残败景象却令人叹息。亚父范增懂得及时退场,避免了自己的悲剧,可惜他没有看到阴陵之行的艰难困厄。
去完善
释义
1. 戏马台:是江苏徐州的一座古代纪念性建筑,与黄河并无直接关系,此处“戏马台”意指古战场。
2. 风色寒:表示风力很大,气温低。
3.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这里是诗人比喻战争场景的激烈。
4. 椎心:表示痛苦至极的心情。
5. 鸿门宴:这里用来象征战乱时期的政治宴会。
6. 王气:皇家的气象。
7. 烟销:烟雾消散,意味着战斗结束。
8. 秦阙:秦始皇的宫殿。
9. 霸图:宏伟的统治计划。
10. 残:破碎,形容霸图被破坏。
11. 亚父:尊敬的父亲,这里指项羽的谋士范增。
12. 阴陵:战国时期的古墓,也是战斗的重要地点。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历史题材的诗词,诗人借戏马台之景,表达了对于历史的感慨和深思。诗中的“风色寒”与“水弥漫”营造了冷峻的氛围,代表了历史的悲壮。接着诗人以“椎心每恨英雄尽”表达了对英雄逝去、时局变化的无奈。但紧接着“放眼还知天地宽”又透露出作者对于未来的乐观心态,展示了宽广的胸怀。接下来的诗句,既是对历史事件的再现,也是对英雄豪杰的赞美和敬仰。最后一句“知几亚父身先死,不见阴陵行路难”,强调了预知时局的重要性,并反思了亚父未能看到阴陵困境的历史遗憾。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戏马台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广阔和深远,传递出深沉而执着的历史反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戏马台》是清朝诗人赵公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戏马台的风光和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的感受。下面是一篇关于《戏马台》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及情感分析的文章。
在清朝年间,我国社会政治动荡不安,民众疾苦重重。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赵公豫却是一位立志为民、修身齐家的好官。他曾担任广东知县、江西巡抚等职位,一生清廉正直,为百姓谋福利,深受百姓爱戴。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赵公豫刚刚卸任广东知县,准备前往江西任职。在此过程中,他途经江苏徐州,看到了戏马台的壮美景色,遂生感叹。身为一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地方官,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既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忧国家民族的危亡。
诗中所描述的戏马台位于江苏省徐州市中心,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阅兵之地。赵公豫游历此地时,不禁联想到当年项羽的英雄气概,同时也思考着在国家危难之际,自己身为一介官员,应该如何尽忠职守,为国家民族分忧解难。
整首诗通过对戏马台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自身职责的坚定信念。虽然时代背景纷繁复杂,但赵公豫始终保持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践行着自己的信念。这正是这首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启示。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