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孤山
客路将几月,舟行见大孤。
时和花烂熳,景淑鸟飞呼。
径有烟霞气,村无市井夫。
旷观多乐趣,何事苦嗟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游客途中不知几月,坐船欣赏大孤山。
阳光正好花开烂漫,风景优美鸟儿欢歌。
沿途有云烟飘渺的气息,村落里没有忙碌的百姓。
放眼望去是宽阔的乐趣,何必哀叹烦恼之事。
去完善
释义
1. 客路:异地他乡的道路,这里指作者所乘坐的船只行驶的路线。
2. 将:将要,表示预计的时间。
3. 月:时间单位,相当于“个月”。
4. 大孤:大孤山,位于江西省彭泽县北长江中,是一座沙洲,以突兀江心而著名。
5. 时和:时世和谐,指当时的社会环境安宁。
6. 花烂熳:形容花儿盛开,色彩斑斓。
7. 景淑:景色美好,淑,美好。
8. 鸟飞呼:鸟儿在飞翔时欢快地鸣叫。
9. 径:小路。
10. 烟霞:烟雾和彩霞,这里指山水风光。
11. 村:村庄。
12. 无:没有。
13. 市井夫:从事商业买卖的人,这里指商铺摊贩。
14. 旷观:开阔的视野,指放眼远望。
15. 多:众多,丰富。
16. 乐趣:使人感到愉快的活动。
17. 何事:什么事情。
18. 苦嗟吁:苦苦哀叹,感叹生活艰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大孤山”为题,表达了作者对旅途风光的欣赏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首联点明诗人作为旅客的身份,通过长时间的旅程以及舟行的方式,引领读者进入一幅宏大的山水画卷。颔联描绘了和谐美好的景致,花团锦簇、鸟飞啼鸣,这种情境使人心旷神怡。颈联进一步强调了大孤山的宁静与超脱尘世之气,体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感。尾联则暗示诗人已沉浸在眼前的美好景色中,并且通过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和感叹,诗人提出应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乐趣,摒弃愁苦的消极情绪。整首诗展现了诗人在行走江湖中的乐观态度和对生活的热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大孤山》是清朝诗人赵公豫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清朝时期。在清初,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社会经济逐渐恢复,文人墨客的诗词创作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山水风光、历史文化成为文人们歌咏的对象。赵公豫作为一位江南才子,以其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大孤山的美丽景象。
赵公豫生活在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这个时期正是国家强盛、人民安居乐业的时代。然而,这位诗人却对现实生活有着深沉的思考,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江山美景的热爱,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种矛盾的心情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赵公豫所处的时代,江南地区是中国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中心。这里有美丽的山水风光,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探访。大孤山作为江南的一处著名景点,因其独特的地貌特征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了赵公豫创作《大孤山》的背景。
总的来说,《大孤山》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诗人赵公豫通过对江南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思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