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书事
灯暗文书隔縠罗,寒欹竹枕倦吟哦。
本来无事消魂得,作意撩人奈雨何。
二十五声秋点冷,百千万绪客愁多。
海山寂寞应如此,琴自无弦一放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灯光昏暗,隔着薄薄的罗纱能看到书卷,寒冷时分倚着竹子制成的枕头有些疲倦地吟咏诗歌。原本就没什么事让心情消沉不已,却又故意让人触景生情无法抵挡雨的袭击。秋天来临,雨滴打在地面有二十五次声音让人感到冷冽,心中有无数的情绪都是作为游子的忧虑和乡愁。海上的山峰一定是如此的寂静无声,就像无人弹奏的琴声却能听到自由的歌唱。
去完善
释义
1. 灯暗:指灯光昏暗,可以理解为夜深了。
2. 文书:这里指书籍或者诗文。
3. 隔縠罗:这里是说灯光暗淡到无法看清纸上的字迹,如同隔着一层薄薄的纱网一般。
4. 寒欹:寒冷中斜靠。
5. 竹枕:竹子制成的枕头,清凉舒适。
6. 吟哦:这里是说作者在苦苦思索诗句。
7. 本来无事消魂得:这里指的是作者并无烦忧之事,却因为心绪无法平静而显得惆怅不已。
8. 作意:故意。
9. 撩人:这里指的是外面的风雨让人心烦。
10. 秋点:古代的计时工具,为铜壶滴漏的装置,每漏一次即为一点。
11. 百千万绪:形容思绪繁多复杂。
12. 海山寂寞:海山在这里代指远方的景色。整句话的意思是远方的景色应该也是如此孤寂。
13. 琴自无弦:这里指虽然没有真实的琴,但心中有琴,能抒发感情。
去完善
赏析
《秋夜书事》是一首描绘作者独居寂寥、诗人忧国忧民的古诗。首联以“灯暗”、“文书”和“隔縠罗”营造出孤独而宁静的氛围,表现了诗人在深夜依然辛勤工作的执着;颔联则以“寒欹竹枕”、“倦吟哦”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并暗示了疲倦的心情;颈联则通过对“二十五声秋点冷”和“百千万绪客愁多”的描述,展现了诗人深切的家国之忧;尾联则以“海山寂寞”和“琴自无弦一放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个人虽无力回天但矢志不渝的决心。全诗情感深沉,格调高昂,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秋夜书事》是宋代诗人冯时行的作品,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040年左右。当时正处于北宋仁宗时期,国力强盛,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
在那个时候,冯时行作为一个有才学的文人,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曾经担任过地方官员,对民间疾苦有深刻的了解。同时,他也受到过朝廷的重用,担任过尚书省的高级官员,但后因与权臣意见不合而遭到排挤。这些人生际遇使他对国家和民生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关心。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冯时行对于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思考。他在诗歌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富强、百姓安康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这使得他的诗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