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词二首
娇羞不肯点新黄,踏过金钿出绣床。
信物无端寄谁去,等闲裁破锦鸳鸯。
同心带里脱金钱,买取头花翠羽连。
手执木兰犹未惯,今朝初上采菱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可爱的新蕊微微含羞,未曾绽放。绿油油的叶片托着零星的黄绿交替的新叶儿在微风中翻飞、婆娑起舞。这新绿的嫩芽在初春的阳光中更显活泼。
那金黄的落叶已被春日的阳光染成了生命的底色,静静地躺在了地上。踏过这一地金黄的落叶,人们仿佛可以听到生命转瞬即逝的声音。
新种的花已经破土而出,她们努力地向天空伸展着双臂,渴望着阳光雨露的滋润。金黄的落叶已被春日的阳光染成了生命的底色,静静地躺在了地上。踏过这一地金黄的落叶,人们仿佛可以听到生命转瞬即逝的声音。
生命是多么的无常,又是多么的坚韧!然而,新种的花已经破土而出,她们努力地向天空伸展着双臂,渴望着阳光雨露的滋润。金黄的落叶已被春日的阳光染成了生命的底色,静静地躺在了地上。踏过这一地金黄的落叶,人们仿佛可以听到生命转瞬即逝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点新黄:指点缀新的黄色花朵在鬓角或衣服上。
2. 金钿:金色的花瓣。
3. 信物:古人表达心意的小物品,如香囊、玉佩等。
4. 无端:没有理由、原因。
5. 等闲:轻易、随便。
6. 同心带:古代男女双方将丝带系在一起表示恩爱,有“合欢带”的意思。
7. 脱金钱:一种刺绣的图案,形似铜钱。
8. 头花:妇女头上戴的花饰。
9. 翠羽连:绿色的羽毛饰品。
10. 木兰:一种植物,果实像瓜蒌,可用来制作首饰。
11. 采菱船:采菱的木船。
去完善
赏析
施肩吾的《少女词二首》描绘了两位少女的形象,她们分别是待字闺中和初涉世事的青春女性。诗人以细致入微的手法,展现了她们从羞涩矜持到活泼开朗的性格特点。
第一首诗描述的是一位尚在深闺中的少女。她娇羞不肯将发饰换成新式样,却又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心,悄悄地下床走动,于是无意间踩坏了绣花床上的金钿。诗人巧妙地通过这一细节展示了少女内心的矛盾与纯真。接下来,诗人又以“信物无端寄谁去”一句描绘了少女的迷茫和憧憬,表现出她对未来的期许和担忧。在结尾处,“等闲裁破锦鸳鸯”意味着少女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已经逐渐冲破羞涩,展现出一种朦胧的勇气。
第二首诗则是描写另一位已经步入社会的少女形象。她在诗中佩戴着同心带,还花钱买了一些头花和翠羽,这些都象征着她已经开始了社会交往和恋爱生活。然而,手拿木兰花的她尚不习惯这种转变,就像初次登上采菱船一样,对新生活充满好奇和紧张。整首诗既传达了少女面对新生活时的欣喜与羞涩,又流露出诗人对她们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少女词二首》是唐代诗人施肩吾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青春美丽的少女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青春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初的唐朝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活跃,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和广阔的表达空间。
在这个时期,施肩吾的个人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他出身贫寒,却凭借自身的才华和努力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学者和诗人。他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屡试不第,最后放弃了科举之路,选择了归隐山林,过着淡泊宁静的生活。这种人生经历使他对美好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注入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
在施肩吾生活的时代,唐朝正处于由盛转衰的历史阶段。虽然社会表面上仍然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内部已经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官僚腐败、社会不公等。这些问题对诗人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更加珍视美好时光,渴望一个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
综上所述,《少女词二首》的创作背景是唐朝时期的施肩吾,他在人生的旅途中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困境,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用诗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少女词二首》正是诗人在这特殊历史时期对生活的独特思考和感悟的结晶。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