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
皖伯台前送别时,桃花如锦柳如眉。
明年此日凭栏看,依旧青青一两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安徽皖伯台分别的时候,桃花盛开犹如锦绣,柳树嫩绿如同美人眉。明年的今天再次站在栏杆旁观望,那一株株柳树依然绿意盎然。
去完善
释义
《偈》是佛教中的一种诗歌形式,此诗为宋朝诗人释法演所作。以下是注释:
1. 皖伯台:古代楚地的游览胜地,位于今安徽省潜山县境内。因楚国大夫皖伯治国有方,百姓安居乐业,后人将此地命名为皖伯台以纪念他。
2. 锦:这里形容桃花的色彩鲜艳夺目。
3. 眉:柳叶的形状像女子的眉毛,这里用来比喻柳树的美。
4. 凭栏:倚靠在栏杆上,表示站立在高处向下看的动作。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构思向我们展示了送别的情境。首句“皖伯台前送别时”点明了时间和地点,通过皖伯台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地点,为整首诗渲染了一层浓厚的离别氛围。接下来的“桃花如锦柳如眉”则是用细腻的比喻描绘了当时的美景:繁花似锦的桃花和犹如女子蛾眉般秀美的垂柳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而美丽的画面。作者以此表达了对于美好景色的留恋和对离别的无奈。
然而,诗的高潮在第三句“明年此日凭栏看”中到来,作者突然笔锋一转,预示了明年的今天将会出现与今年相同或类似的情景。尽管时间与空间都会流逝,但自然界的景象却仍然相似,不变的是那青青的一两枝,象征着生命的顽强和不屈。这首诗以时间对比和物是人非的手法,寓情于景,令人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是宋朝时期著名僧人释法演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古诗诞生于公元1059年前后,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北宋仁宗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释法演的一生中,他主要活动在四川地区,传教于蜀地,并在当地佛教界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他的诗作以其深厚的佛学功底为基础,表达了对于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深刻理解。
释法演所处的时代,佛教文化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许多高僧大德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景观。在这个大背景下,释法演的诗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以精炼的文字和深邃的意境,传达出了佛教禅宗的思想观念,成为了后世学者研究和欣赏的重要对象。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