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好学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选自《宋学士全集·王冕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王冕是浙江诸暨人。在他七、八岁的时候,父亲让他在田野里放牛。王冕偷偷跑到私塾里,听着学生们读书。听过之后,他就默默地记住。等到晚上回家,竟然忘记了自己放的那头牛。有时候,有人牵着一头牛来找他,责怪他把田地踩踏了。他的父亲生气地打了他,可是过了不久,他又像以前那样在私塾里听讲。他的母亲说:“我的孩子这样痴迷学习,我们为什么不听任他去做呢?”于是王冕离开了家,住在附近的寺庙里。夜里,他悄悄溜出去,坐在佛像的膝盖上,借着长明灯的光亮读书,一直读到天亮。寺庙里的佛像大多是泥塑的土偶,面目狰狞可怕,但小王冕心无旁骛,好像什么也没看见一样。
安阳的韩性听说后非常惊讶,于是收他为弟子,他的学识很快就超过了许多人。后来,韩性去世了,但他的弟子们仍然像对待老师一样尊敬王冕。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他便把母亲接到越城居住,尽心尽孝。过了一段时间,他的母亲想回到故乡,王冕便买了一头白牛,驾车带着母亲回到家乡。家乡的孩子们争相围堵道路,嘲笑他们,王冕也不在乎,只是微笑而已。这个故事选自《宋学士全集·王冕传》。

去完善
释义
注释如下:
1. 诸暨:今浙江诸暨市,古代地名。
2. 牧牛陇上:在田埂上放牛。
3. 窃入学舍:偷偷进入学校。
4. 诸生:指学生们。
5. 辄默记:总是默默记住所听到的。
6. 归:回家。
7. 忘其牛:忘记了自己的牛。
8. 责蹊田者:责怪踩踏田地的人。
9. 挞:用鞭子打。
10. 已而:过一会儿。
11. 复如初:又像原来一样。
12. 儿痴如此:儿子这样痴迷学习。
13. 曷不听其所为:为什么不听任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呢?
14. 依僧寺以居:住在寺庙里。
15. 潜出:偷偷出来。
16. 佛膝上:佛像的膝盖上。
17. 执策:拿着书。
18. 映长明灯:借着长明灯的光亮。
19. 琅琅达旦:整夜读书声朗朗。
20. 土偶:泥塑的佛像。
21. 狞恶可怖:面目狰狞,令人害怕。
22. 恬若不见: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一样。
23. 安阳韩性:元朝时期的教育家。
24. 闻而异之:听到这件事觉得王冕与众不同。
25. 录为弟子:收他为弟子。
26. 通儒:博学的学者。
27. 卒:去世。
28. 门人:学生。
29. 事冕如事性:对待王冕就像对待韩性一样。
30. 越城:古越国都城,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内。
31. 就养:奉养。
32. 故乡:家乡。
33. 白牛:白色的牛。
34. 古冠服:古代的衣帽服饰。

去完善
赏析
《王冕好学》这首古诗描绘了王冕幼时的勤奋好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通过叙述王冕年幼时在田间牧牛、偷听学堂读书、夜晚在寺庙苦读等情节,表现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尽管童年时期的王冕家境贫寒,但他从未放弃过学习,最终在韩性的引导和帮助下成为了一名博学多才的学者。这首诗启示我们要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王冕好学》这首诗描绘了王冕少年时勤奋学习的情景,表达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执着追求的精神。据记载,此诗创作于宋朝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文人墨客们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修养,诗歌逐渐脱离前朝的华丽辞藻,转为富有哲理和生活气息的表达方式。
在当时,王冕的人生经历颇具戏剧性。他原是江南一个普通的农民,却因生活所迫,早早就学会了放牛、割草等劳动技能。在田间劳作之余,他对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自学儒家经典,常常通宵达旦地读书。这段独特的成长经历使得他能够深入体察民间疾苦,逐渐形成了关心百姓福祉的为民情怀。
与此同时,宋代的社会背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经历了唐代的盛世繁华后,宋代的社会阶层较为固化,士人地位较高。在这种背景下,科举考试成为文人们进入上层社会的途径之一。然而,仕途竞争愈发激烈,许多文人便转而关注文学艺术的创新和提高,使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诗人、词人和书法家。
综上所述,《王冕好学》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它既展现了王冕勤奋好学的品质,也体现了宋代文人求知的渴望和时代精神。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