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舒城道中

标题包含
舒城道中
还辕天作十分晴,泻出秋光一派清。 走笔欲题人到迹,扬鞭不住马嘶声。 顷禾晚熟黄云色,篱菊朝含白露英。 得似渊明便归去,候门童稚出欢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舒城:地名,今安徽省庐江县一带。 2. 还辕:返回原地。这里指返程。 3. 天作十分晴:天气非常好。 4. 泻出:呈现。 5. 秋光:秋天的景色。 6. 一派清:一片清新明朗的景象。 7. 走笔:快速书写。 8. 人到迹:人走过的痕迹。 9. 扬鞭:挥动马鞭。 10. 不住:不停。 11. 马嘶声:马的嘶鸣声。 12. 顷禾:成熟的禾苗。 13. 黄云色:黄色的云朵,形容成熟的禾苗的颜色。 14. 篱菊:篱笆边的菊花。 15. 朝含白露英:早晨含着露水的花朵。 16. 得似:模仿、学习。 17. 渊明:陶渊明,东晋诗人,以田园诗著称。 18. 便归去:立即回去。 19. 候门:等候在门口。 20. 童稚:小孩。 21. 出欢迎:出来迎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舒城道中所见的美景以及内心的向往。首联“还辕天作十分晴,泻出秋光一派清”,写出了晴空万里的美好景色,阳光下的万物都显得那么清新明朗。颔联“走笔欲题人到迹,扬鞭不住马嘶声”,表现出诗人沿途所见之景激发了创作灵感,他意欲通过笔墨将这一切留存下来,而骏马扬鞭的声音也增添了旅途的生动气氛。颈联“顷禾晚熟黄云色,篱菊朝含白露英”,则是具体描绘田野中的景象,金黄色的稻穗预示着丰收,清晨的菊花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这些都为画面增色不少。尾联“得似渊明便归去,候门童稚出欢迎”,则是对诗人心中所渴望的生活状态的表达:他希望能像陶渊明那样,回到田园生活中,享受那份恬静与安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舒城道中》是南宋诗人吕声之所作。这首诗诞生于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正值南宋晚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外患频仍,民族矛盾激化。 在这个时期,吕声之正处在他人生的转折点。他在少年时便熟读经史子集,年轻时因博学多才而受到朝廷的赏识。但到了晚年,他的仕途受挫,被迫离开官场,开始了一段坎坷的游历生活。在旅途中,他目睹了民间疾苦,深感国家的衰颓和民族的危亡,因此在他的诗中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和悲痛。 此外,这一时期的南宋王朝内外交困。在外部,金国不断南侵,对南宋构成了巨大的军事压力;在国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经济凋敝,民族矛盾激化。在这种情况下,文人墨客们纷纷以诗歌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形成了著名的“江湖诗派”。吕声之作为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深刻的笔触描绘了现实世界的种种矛盾与困境,展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