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资福山呈胡宣教
飞屐来登最上峰,千山拥翠景无穷。
遥看云影参差外,静听泉声断续中。
今日黄花重九约,何时青眼一尊同。
好天风月闲相寄,早晚南来有过鸿。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飞屐:快步行走。
2. 最上峰:指资福山山顶。
3. 拥翠:形容满山绿色。
4. 云影参差:形容云彩的形状变化多端。
5. 泉声断续:形容泉水流动的声音时断时续。
6. 黄花:这里指菊花,重阳节有赏菊的习俗。
7. 重九:即重阳节。
8. 青眼:表示对人友好的眼神。
9. 一尊:一杯酒。
10. 好天:晴朗的天气。
11. 风月:风和月,泛指美景。
12. 闲相寄:悠闲地欣赏。
13. 过鸿:飞过的鸿雁。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作者与友人一同登山观景、共庆佳节的场景,抒发感慨,寄托情谊。首联描绘了登高望远的美景;颔联通过观察云影和聆听泉声展现自然之趣;颈联点明时值重阳节,表达期待与友人共度欢乐时光的愿望;尾联则以期盼南飞鸿雁传递友情的诗意结尾。整首诗层次分明,寓意深远,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九日登资福山呈胡宣教》这首古诗为南宋著名文人吕声之所作。公元1186年重阳节这天,吕声之和友人登高赏景,心情激荡之下,写下了这篇佳作。当时,他正值壮年,文采横溢,志得意满。这首诗抒发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此时,南宋社会渐趋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逐渐恢复元气。然而,北方中原地区仍被金朝占据,南宋政权内部斗争激烈,北伐收复失地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在这种背景下,诗人借九日登高抒发了对国家的忧虑以及对北伐的希望。
此外,诗人还与友人胡宣教交情深厚,共同游历名山大川,谈论诗词歌赋。在重阳节这天,他们一起登上资福山,看到秋天的美景,心生感慨,于是有了这首诗。诗中以秋菊和美酒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展现了诗人豪放磊落的个性。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