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龙翔观
曾到龙翔不记年,两峰巍压水中天。
潮生潮落青芜外,人去人来白鹭边。
四接远游僧万笠,重新旧观屋千椽。
东南送目秋无际,隔岸人家问钓船。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龙翔:指龙翔观,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境内的一座道观。
2. 曾到龙翔不记年:意为我曾经到过龙翔观,但因为时间久远已经记不清具体年份了。
3. 两峰巍压水中天:形容龙翔观所在的山峰高大雄伟,仿佛将天空都压在了水面之下。
4. 潮生潮落青芜外:描绘江水涨落时岸边青草的景色变化。
5. 人去人来白鹭边:描写人们来来往往,白鹭在周围飞翔的景象。
6. 四接远游僧万笠:描述四方来的僧人众多,他们的斗笠犹如万片竹叶一般。
7. 重新旧观屋千椽:表示对龙翔观进行了重建,使它恢复了往日的宏伟壮观。
8. 东南送目秋无际:站在东南方向望去,秋天的景色无边无际。
9. 隔岸人家问钓船:描述对岸的渔村人家,询问钓鱼船只的情况。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龙翔观周边风景的诗作,诗人吕声之以生花妙笔展现了水天一色的壮观景色和秋天田野的宁静画面。诗的开头两句“曾到龙翔不记年,两峰巍压水中天”,描绘了观前两座山峰耸立的壮观景象,山下的水流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流逝。接下来的三句“潮生潮落青芜外,人去人来白鹭边,四接远游僧万笠”,则是通过水和鸟的动态,以及远方的僧人,展示了大自然的生动与活力。而最后的两句“东南送目秋无际,隔岸人家问钓船”,则以秋天为背景,隔岸看到的人家和钓鱼船让画面变得更加富有人文气息,让整首诗充满了和谐与宁静之美。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龙翔观》是宋代诗人吕声之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公元1159年,正值北宋末年,金人南侵,中原战火连天。诗人吕声之身处乱世,心怀悲愤,寄情山水,在游历浙江的龙翔观时,写下了这首抒发自己壮志未酬、岁月蹉跎的诗篇。
吕声之是南宋的一位官员,因直言敢谏而受到朝野的关注。他的人生际遇曲折坎坷,曾在官场遭受排挤,后来又被任命为知州。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吕声之目睹了国家的动荡和民众的苦难,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个时代的命运。然而,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他的理想并未得到实现,这让他倍感无奈和惆怅。
在同时间段内,当时的北宋已经走到了末路,外有强敌入侵,内有宦官当道,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吕声之的心情愈发沉重,他深感自己的力量渺小,无法挽救这个衰败的国家。因此,他在《题龙翔观》一诗中,通过描绘龙翔观的壮丽景色,寄托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