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重阳桐城道中

标题包含
重阳桐城道中
万古长淮一带流,从来战地不容休。 间关千里军前饷,牢落重阳客里秋。 怅望白衣来送酒,了无黄菊与簪头。 何人早断楼兰首,试解君王宵旰忧。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长淮:淮河的别称,此处指淮河一带的地区。 2. 战地:发生战争的地方。 3. 间关:形容道路艰险难行。 4. 千里军前饷:为前线军队运送粮食等物资。 5. 牢落:孤独冷落的样子。 6. 白衣:平民百姓。 7. 黄菊:重阳节有赏菊习俗,黄菊即黄色的菊花。 8. 簪头:插在头上的簪子,这里指黄菊可以插在簪子上作为装饰。 9. 楼兰首:喻指敌人的首领。 10. 宵旰忧:为国家大事忧虑不安的心情。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战争时期生活的诗。诗人以长河——“万古长淮”比喻悠久的历史和战争的持续不断。“战地不容休”点明战事频繁、战火不熄的背景。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感受到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和悲哀,同时也忧虑着国家的安危。 “怅望白衣来送酒”,表达了诗人在孤独的旅途中,盼望有人慰问的心情。这里用“白衣”象征普通百姓,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民间的理解和支持的愿望。而现实的无奈则是“了无黄菊与簪头”,表明国家时局不稳,无法过上正常的生活。 结尾两句“何人早断楼兰首,试解君王宵旰忧。”,诗人希望有勇者能早日平定边疆,解决国家的忧患,以此减轻君王的忧虑。这种期待反映了他对和平的向往以及对民族命运的关怀。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期盼以及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充分展示了家国情怀以及强烈的现实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重阳桐城道中》这首诗是南宋著名诗人吕声之所作。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大约公元1180年前后。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南北对峙的时期,北方金国与南方的宋政权并立,战乱不断。在这个背景下,吕声之远离家乡,走上了仕途。然而,这并没有使他的生活变得平静。在桐城道中的重阳节,他感受到了无尽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重阳时节,行走在桐城古道上的所见所感。画面中呈现了凄凉的秋天景象,如“西风落帽”、“黄叶满衣”等词句,展现了作者在孤独旅途中的无奈和哀愁。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美好时光的渴望,如“故乡篱下菊花开未开?”的问题,透露出他对故乡田园生活的深深眷恋。 这首诗创作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诗人身处异乡,倍感孤独。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思念家乡的情感。这种情感在当时普遍存在于南宋文人之间,反映了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