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送三藏归西天国

标题包含
送三藏归西天国
十万里程多少碛,沙中弹舌授降龙。 五天到日应头白,月落长安半夜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洞(生卒年不详),字才江,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事迹记载较少,主要活动在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年)。 据《全唐诗》记载,李洞是京兆人,即今陕西西安一带。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境富裕,但本人却生活...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古代汉语中,"碛"指的是沙漠中的碎石,"弹舌"则指用舌头发出声音。这首诗描绘了跋山涉水数万里,历经磨难终于来到目的地时的一幕。 诗句“十万里程多少碛,沙中弹舌授降龙”意味着:在十万里的旅途中,经历了无数的沙漠、险峻的山川,此时正在以沙为床,用手弹击喉咙来模拟钟声,并借此向降龙祈祷。 接下来的两句诗“五天到日应头白,月落长安半夜钟”暗示着:在五天的旅途中,因为日夜兼程奔波,头发逐渐变白。在这漫长的旅程里,曾在长安聆听过半夜钟声的记忆不断涌现。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三藏:佛教经典分为经、律、论三部分,简称“三藏”,借指深通佛理的僧人。 2. 西天:佛教用语,指印度的佛教圣地,此处代指天竺国。 3. 碛:沙漠,这里指的是取经路上要经过的流沙河。 4. 弹舌:这里形容声音传播的距离远,也可理解为念经的声音。 5. 降龙:这里是虚指,象征制服恶势力的意思。 6. 五天:指五天竺,即古代印度的地区。 7. 日应头白:表示时间很久,这里指的是三藏历经艰辛取经多年。 8. 月落长安:形容时间的推移,夜晚过去,白天来临。 9. 半夜钟:指唐朝长安城内的报时钟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洞为送别唐朝著名的僧人三藏而作,表达了他对三藏即将西行的崇敬和担忧之情。首句“十万里程多少碛”,“碛”在诗中指的是沙漠,诗人以十万里的路程来凸显路途的遥远和艰苦,表达了三藏前往天竺取经的决心。次句“沙中弹舌授降龙”,“弹舌”是指僧人宣讲佛经,“降龙”是对高僧的尊称,意指三藏在途中仍然坚持传授佛法,为众生排忧解难。 第三句“五天到日应头白”,“五天”在印度佛教中是五个世界的意思,这里引申为天竺国,诗人想象着三藏在到达天竺时,因长途跋涉和年岁的增长,头发应该都已变白,体现了诗人对三藏在取经路上艰辛的同情。最后一句“月落长安半夜钟”,以月落、夜半的长安钟声来衬托离别的情景,渲染了诗人与三藏之间深厚的情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名为《送三藏归西天国》,作者是唐朝诗人李洞。诗中的“三藏”指的是佛教经典《大藏经》,而“西天国”则是指西方极乐世界。 首先,我们要了解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此诗创作于唐朝时期,大约公元8世纪至9世纪之间。这个时期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文化艺术发展迅速,佛教在这个时期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其次,我们来看与作者李洞相关的人生际遇。李洞是唐朝的士人,他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但与当时的主流文人相比,他的名声并不显着。李洞曾经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获得成功。这种失意的生活经历使他更加关注宗教信仰,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创作了许多以佛教为主题的诗歌。 最后,我们来关注一下与作者有关的时代背景。唐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顶峰,许多僧人纷纷前往天竺取经,带回佛教经典,这对中国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洞的这首诗正是反映了这一时代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佛教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