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民谣 金台砚
金台砚,旧日老张闻㝢县。
金华仙伯一品题,名高万石罗文传。
南辕回次白沟河,搴裳欲渡尘没靴。
向此画见限华裔,今乃接畛皆夷歌。
忽见御庄云蓊鬰,千章乔木参天碧。
始知佳气似舂陵,更喜眼前多旧物。
伴行蕃使言侏离,髯奴鐻耳乃有知。
叩辕敛袂出双璧,不待驲人来致辞。
自言所献非荆璞,仅比澄泥与铜雀。
雅称挥毫白玉堂,夜扫黄麻追灏噩。
人皆谓彼勤且诚,盍探露团分宝馨。
归家请办千斛墨,异时拟勒燕山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金台砚,往日的老张在寓县听说过。
金华仙人给予高度评价,名声高涨,流传广泛。
改变方向来到白沟河,整理衣襟想要过河,尘土却弄脏了鞋子。
在这里看到限制华人的画作,现在却能接触到外国歌曲。
忽然看到皇家果园中乌云弥漫,上千棵大树长得很高,绿叶葱茏。
才知道这里的气氛很像春陵,更令人高兴的是,这里有很多熟悉的东西。
陪同的外国人说着难懂的话,而他们的奴隶却懂得不少。
他们开门拿出两块宝玉,不需要使者来说话。
他们说这不是普通的玉石,只是像陶土和铜雀那样的石头。
这更适合在白玉堂里挥洒笔墨,夜晚梳理黄麻,追寻深远的真理。
大家都认为他们勤奋又真诚,何不去寻找那些珍贵的宝石呢?
回家之后准备几千斤墨水,将来要在燕山刻碑纪念。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金台砚:古地名;
2. 金华仙伯:指金华地区的仙人,这里可能是一个隐喻或者代指;
3. 老张闻㝢县:可能是指张姓的人听闻的故地;
4. 一品题:指地位显赫者写诗称赞;
5. 名高万石:形容名声大噪;
6. 罗文传:一种丝织品的名称;
7. 南辕回次白沟河:描述途经白沟河时的情景;
8. 搴裳欲渡尘没靴:形容过河时尘土飞扬,遮住了鞋子;
9. 向此画见限华裔:描绘这里曾经的景象;
10. 接畛皆夷歌:比喻四周都是荒蛮之地;
11. 御庄云蓊鬰:形容皇家田庄周围云雾弥漫;
12. 佳气似舂陵:形容景色优美,如同古代的舂陵;
13. 伴行蕃使言侏离:描述陪同的外国使者语言难懂;
14. 髯奴鐻耳:形容胡须很多,耳朵很大的样子;
15. 叩辕敛袂:形容恭敬有礼的样子;
16. 不待驲人来致辞:表示不必等使者来通报;
17. 荆璞:荆山出产的玉石,这里指珍贵的礼物;
18. 澄泥与铜雀:两种砚台的名称;
19. 夜扫黄麻追灏噩:形容在夜里整理文书,努力追赶时间的脚步;
20. 露团分宝馨:指分享珍宝的香气;
21. 千斛墨:形容制作大量墨水;
22. 异时拟勒燕山铭:预示将来会在燕山上刻下纪念的文字。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中原民谣的诗词,描述了诗人在旅途中见到的一片景象。从金台砚这个物件入手,诗人表达了他对于历史文化的感慨和对祖国的热爱。同时,也通过对比古代的繁华和现在的荒凉,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而富有感情,通过对人物、地点、事件的具体描绘,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诗中的“金台砚”、“金华仙伯”、“万石罗文”等意象,都象征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而“搴裳欲渡尘没靴”、“皆夷歌”等句子,则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待。
总的来说,这首《中原民谣 金台砚》是一首充满历史底蕴和现实关怀的诗篇,值得细细品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周麟之的《中原民谣 金台砚》是宋代著名诗人周麟之所作,据学者推断,这首诗歌可能完成于公元1100年前后。在这个时期,正值北宋年间,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然而与此同时,北宋朝政日益腐败,民众疾苦不断加深,这也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周麟之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中原地区民俗风情的关注和热爱,同时也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巧妙地运用金台砚这一意象,将民间的智慧和力量融入到诗歌之中,展现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顽强的生活意志。
总体而言,《中原民谣 金台砚》的创作背景体现了北宋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矛盾,展现了诗人周麟之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历史使命感。
去完善